前不久看到一個段子,是這樣的:
一老外笑話中國人說,“聽說你們中國人喝紅酒要兌雪碧?
中國人回敬道,“聽說你們外國人喝茶要加牛奶和糖?”
這個段子,表現出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也體現出中國人的機智。笑過之后,小編從這個段子里也品出了輕蔑的味道。老外對中國人的紅酒兌雪碧嗤之以鼻,中國人對老外的奶茶不屑一顧。
這種輕蔑之情是從何而來的呢?紅酒就不能兌雪碧嗎?茶就不能加奶加糖嗎?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對那些“不正宗”的事物敬而遠之,一個新的事物的出現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甚至有的人墨守成規,根本就不愿意去嘗試新事物。
茶,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在中國,茶被奉為國飲。
放眼國外,不少國家是把茶和奶、糖等混在一起飲用的。對于這樣的混搭風,很多茶人是不屑一顧的。茶就是茶,加什么奶?加什么糖?更有甚者,對捧著保溫杯泡茶的廣大吃瓜群眾也是充滿了鄙夷之情。仿佛沒有茶道六君子,茶就不能喝。
只要好喝,廣大吃瓜群眾喜歡,就是好的。總是有人拿情懷,歷史,文化來忽悠,吃瓜群眾們是不會買賬的。
作為一個吃瓜群眾,看著茶圈的各種城會玩,嚇得瓜都掉地上了。"玩古樹的鄙視搞大樹的,大樹鄙低小樹、生態,上述幾家全部瞧不上臺地,山頭鄙視壩區,喝生茶的鄙視熟茶迷;喝大益的鄙視中茶,中茶鄙視下關,下關鄙視一切雜牌,不管品牌、樹種、季節等等全喝的認為以上全是sb。"[文見:普洱茶的鄙視鏈,瞧瞧你被誰鄙視了!]
吃瓜群眾對此表示很不理解。人家愛喝,你管得著嗎?古樹茶就一定好?正山小種就一定好?
茶的本質是飲品。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喝什么茶,加什么或者不加什么都是正常。各大茶類都有其消費群體,都有其生存空間。奶茶作為茶的衍生品,在大多數國家已經被廣泛接受。現在市面上賣的瓶裝茶,配料表里也是五花八門,加了不少東西。
吃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味蕾也是靈敏的。所有飲品只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好喝不好喝。茶圈的朋友們在面對別人不同的選擇時,更多的應該是包容,而不是嘲諷。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請你們喝我親自開發的豬油茶,請你們一定不要打我,好嗎? :)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