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電影《笑傲江湖》的結尾,殘陽如血,英雄遲暮。
一個雄厚的男聲響起:
有人,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有江湖。
人,就是江湖,你逃得了嗎?
果然,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連最有文藝范兒的茶圈,也是江湖風波惡,風刀霜劍齊。
做為同行,競爭是難免的。
就算被人罵,也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你上了心,失了態,亂了分寸,那就得不償失了。
面對挑釁,淡然處之,最要緊。
村姑陳老早就想開個茶館,每天閑來無事,就講一講古今奇聞,談一談天下茶事。
今天就開個篇,講一段八卦。
以后還會不定期地分享一些茶圈的內幕。
會隱去真實的姓名和背景,以免觀眾對號入座,引起不必要的猜測。
當然,在文章開篇,還會像90年代的香港片那樣,在片頭放一句話: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今天要講的,是一段公案。
李四拿了一筆投資,做一個公眾號寫茶賣茶。但他不懂茶也不會寫,于是請了張三去給他寫稿。
張三寫了一段時間,發覺工資不高,而且當初李四答應的股份和紅利一分錢都沒有兌現。就辭職不干了。自己出去寫了一個公號,茶賣得比李四還好。
李四一看張三扭頭成了自己的競爭對頭,很不爽,就扣發了張三最后的工資。
張三這下炸了,和李四對簿公堂。
這種民事糾紛,特別麻煩,基本上以調解為主,而且還是多次調解,又勞民,又傷財。
張三李四這兩個從沒打過官司的家伙,放下手頭的工作,為了一時的意氣之爭,誓要爭個你死我活。
在茶圈里,張三李四的公眾號,排位還是比較靠前的。
這下他們分心了,不怎么寫了,拱手把市場讓給了排在他們后面的王五、趙六和馮七。
這一個月來,王五和趙六、馮七的茶葉生意,風生水起,大有要搶奪一二把交椅之勢。
照這個態勢,若張三李四再不休戰,這大半壁江山就要歸排在后面的這三位了。
即使官司打完之后,他們二位再卷土重來,要想收復失去的市場份額,沒有三個月,也要大半年。
村姑陳私下勸這二位,我辦一席酒,咱們講和吧。相逢一笑泯恩仇。
然而,沒成功。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趙六。
有一句詩,叫做“守得云開見月明”,說的就是趙六的現狀。
趙六原來是極不起眼的一個小號。
在村姑陳的眼里,它定位不準,排版花哨夸張,如果說是給二次元90后看的,例如電影號,那么排成那種風格無可厚非。
但作為具有文化底蘊的茶葉類文章,沒有深度的內容,僅以一堆亂花來迷人眼,顯然不合適。
所以它一直在借鑒各家的長處,一會兒借鑒村姑陳的觀點,一會兒借鑒張三的理論,一會兒又借鑒一些星座、電影類的公號的排版方式。
最后把自己整成了一個四不像。
每天幾百個的閱讀量,就是它存在的價值。
然而這次張三李四的事件之后,沒有人寫稿了,于是趙六的號脫穎而出,雖然文字仍然沒有深度,雖然觀點仍然沒有新意,雖然保持著人云亦云的風格,但有,總比沒有好。
當張三李四倒下的時候,猶在站立著的趙六,成為了大家爭相閱讀的香餑餑。
恭喜趙六,雖然你身上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機會,終究是落在始終堅持的你身上了。
加油吧,抓住機會,擴大份額,增加優勢,就能排上NO.1。
還有一個人,就是馮七。
馮七這個人,是個矛盾體。
擁有極強的自尊心,也擁有極強的自卑感。這種強烈反差型性格的代表人物大家都知道,叫馬家爵。
馮七在茶山住了5-6年,卻并不是十分懂茶。反而是茶具,他十分在行。
他的第一桶金,便是通過販賣茶具而得來。
也因為這個賣茶具的公號,馮七拿到了一筆投資,雖然不多,但足以養活他和他手下唯一的員工——一名在校實習生。
靠著當下VC對文創行業的青睞,馮七四處見投資人,也因此獲得了許多中端人脈資源 。
術業有專攻,他的茶具號風生水起,但他的茶葉號,卻連原創文章都曲指可數。
尤其張三李四以及村姑陳橫空出世之后,馮七的茶號,更加的日落西山,幾乎難以為繼。
然而,張三李四的這場戰役,如同甘霖,給茍延殘喘的馮七巨大的機會。
跟趙六的命運一樣,上面的兩大巨頭沒了,自然馮七就排了上去。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時候看似對手太強大,沒有出頭的機會。但只要夠堅持,能忍耐,總會有天賜良機的時候。
故事還沒有結束,但八卦講完了。
今天手寫的茶餅,字好丑,但那是村姑陳的心意,望各位笑納!
人生不如意事,八之八九。
凡事往開處想,便會輕松自在起來。
村姑陳如果寫不出來稿子,就先關上電腦。
找一張自己喜歡的桌子,泡一杯自己喜歡的茶,暢飲一番,心情一放松,立刻就能想到好點子。
難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這世間哪有雙全法?
能做到不負如來不負卿。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