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走:再說一條路。
武夷山,春天開始了,這里美麗而忙碌的季節。蒙蒙的清晨,綠綠的茶芽,發酵好的小種茶,以及裝運妥當的馬幫……
每年此時,就有人們開始了這樣的行程。從福建崇安啟程,越武夷山入江西鉛山,過河口,沿信江下鄱陽湖,再過九江入長江而上,至武昌,轉漢水至樊城(今襄陽)起岸,再越秦嶺至降州(今晉城),經潞安(長治),平遙、祁縣、太谷、忻縣、大同,天鎮至張家口,至歸化(今呼和浩特),再經戈壁沙漠到庫倫(今烏蘭巴托),最后到達恰克圖。這是中俄運茶路線,晉幫是主力。
3|武夷之巔:一個偶然的機會。
崇安縣(現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東北五公里外,江墩、廟灣二村,明末某個采茶時節,遭遇了一次軍隊的駐扎,茶廠里的茶青成了隊伍的床鋪。軍人們走后,村民們傻了眼,發紅的茶青可咋整?情急之下,有人想出了點子,用當地盛產的馬尾松柴烘干,試試?不想茶葉烏黑油潤,帶著松香,自成一番風味。
然而,村民們還是擔心,這樣的茶誰要?特意擔到廟灣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賤賣,因為當時人們習慣喝綠茶。又一個沒想到的是,有人竟然高價預訂第二年的茶。就這么,催生了迥異于傳統綠茶的小種紅茶。江墩、廟灣就是正山小種的原產地。
閩南籍武夷僧人釋超全(名阮旻錫,同安人),曾寫下著名《武夷茶歌》,1706年,又寫了《安溪茶歌》,歌中有:“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漳人制,由漳泉人仿制的武夷茶。
自從廈門港開始頻見這些高鼻子深眼窩的洋人之后,茶葉,特別是色黑湯紅的武夷茶(英國人稱為Black tea),就成了香餑餑。 一下子擴大的市場需求,讓仿制茶也沾了光。于是,出現了正山與外山的區別。所謂正山,真正高山地區所產,涵蓋的范圍:以廟灣、江墩為中心,北到江西鉛山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觀音坑,方圓六百平方公里。這一區域,也是今天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外形烏黑油潤、湯色紅艷明亮的小種紅茶,由于茶味濃郁、獨特,備受洋人青睞。生逢其時。
吳覺農先生著《茶經述評》,曾查閱全國2000多州縣志中有關茶葉的記載,提到湖南《巴陵縣志》(清同治11年)載:“道光23年(1843年)與外洋通商后,廣人每挾重金來制紅茶,土人頗享其利,日曬者色微紅,故名紅茶。”
清代丁紹儀所著《東瀛識略》載:“茶固閩產,然祗建陽崇安數邑,自咸豐(1851-1861)初,請由閩茶出運,茶利益溥,福、延、建、邵諸郡種植殆遍。” 19世紀初葉以前,國外沒有紅茶生產,中國是紅茶的唯一產地。
葡萄牙人、荷蘭人先后到達遠東、東西方海上貿易興起,僅僅福建一省所產已遠遠不能滿足海外所需,19世紀初的清道光年間,其他省產紅茶相繼出現:安徽的祁紅,云南的滇紅,福建的閩紅,湖北的宣紅,江西的寧紅,湖南的湖紅,廣東的英紅,浙江的越紅,江蘇的蘇紅。日后,這份紅茶list更加壯大到全世界:印度大吉嶺紅、斯里蘭卡的錫蘭紅、肯尼亞紅等等……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