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樹起源于中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扎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之下,茶業界正在實現產業升級,再度復興中國茶葉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絲綢之路,是絲路也是茶路,要了解中國茶走向世界的歷史,不得不從絲綢之路說起……
1|海上盛景:從一艘木船說起。
全名“東印度人——哥德堡號”,船長82米,排水量約833噸,船上配備30門大炮,為瑞典東印度公司第二大船只。
1984年,瑞典潛水員發現了沉睡在海底200多年的這艘木船。
1745年9月12日返航即將靠岸之際,它竟然滿載財富觸礁沉船。據說,它三次從哥德堡起航到廣州,每次約700多噸貨物,大約茶葉就有370噸,其中大部分是武夷茶,而這次打撈起來的乾隆時期的茶葉,還可以沖泡品評。
這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場不幸。雖然那時海上的盛景不再,但,后人享受到的茶福卻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1602年,荷蘭商船首次到中國。
1610年前后,茶葉由荷蘭商船首次從爪哇運回歐洲,那就是武夷紅茶。
1650年以前,歐洲的茶葉貿易可以說完全被荷蘭人所壟斷。
164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廈門設立貿易辦事處,開始與荷蘭人在茶葉貿易上發生磨擦,經過兩次英荷戰爭,英國獲勝,便開始擺脫荷蘭,漸漸壟斷茶葉貿易。
1669年英國政府規定茶葉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
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689年英國商船首次靠泊廈門港,同時,在廈門設置基地,直接大量收購武夷紅茶。
17世紀初到18世紀90年代,荷蘭人通過印尼巴達維亞城市轉口,向歐洲販運茶葉不下數十萬擔。
1757年,清政府實行第二次海禁,閩海關關閉,只開廣州一個口岸。廣州十三行經營茶葉貿易。
18世紀,中國尚未有福建以外省份生產紅茶,武夷紅茶(BOHEATEA) 成了中國紅茶的總稱。國內關于紅茶最早的記載,當屬蕭一山的《清代通史》:
明末崇禎13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倫。康熙45年(1706年)綠茶(有大珠茶、小珠茶、熙春茶、雨前茶屬之,婺源茶、屯溪茶、楝培茶、松蘿茶、包種茶、押冬茶等)始傳入英國。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