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西漢東漢和三國時期,茶葉一直是作為藥品在食用的,當時只流行于貴族,皇室之間。他們通過飲茶來作為一種養生保健的方式,隨著經濟發展茶才慢慢走進尋常百姓家里。
喝茶飲茶,茶葉開始有一定的規矩,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起來,是從晉朝開始的。茶除了繼續作為保健飲品,還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茶的附加文化價值才開始慢慢出現,規范起來。什么說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呢?
因為在以前,人們是把茶葉當蔬菜來直接吃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才慢慢的演變成為了一種飲品。在唐代以前,人們都是直接吃茶的,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在茶葉中,加入鹽,干酪,姜等其他的調味料,直接吃。
茶的讀音,廣東話中把“茶”讀做“tay”(像英語里的tea),因此,茶經廣東傳至中東,再由中東傳播至東歐國家,很多國家都把中國茶叫做 “cha”。英國、荷蘭從福建的福州、廈門進行茶葉貿易,將茶傳至西歐各國,“茶”就被讀做帶有福建方言口音的“tai”。
當茶葉出口從內陸港口漢口開始,俄羅斯人將茶讀做“chai”,是從“茶葉”的發音轉化而成的。茶的發音和china的發音也有相似的地方,是不是有關呢?我覺得有。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