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飲茶的習 俗在中國流傳上千年,在漫長 的歷史時空里,中國的茶葉也曾多次傳播至海外,有些是經陸路傳播,如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經中國西南入藏,轉道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的“茶馬古道”;還有清初開創的武夷山等中國東南茶區至俄羅斯恰克圖的中俄“茶葉之路”;還有些則是經海路傳播,這條興于唐宋時期的茶路,被稱為“海上茶路”,但由于明清兩代朝廷的“禁海”政策,“海上茶路”因而終斷了七百多年,一度被世人遺忘。然而因為這條茶路,中國茶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在當地生根發芽,從學習、模仿,到不斷研究升華,讓茶文化發展至今,在韓國形成了“茶禮”,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分別各成體系,成為了世界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上茶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茶路不但運出了大批越窯青瓷茶器皿,而且通過“海上茶路”的開拓,傳播著江浙及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從各地出土的文物史料證實,東北亞的朝鮮半島、東亞的日本列島,以及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等地區,都是通過明州港(今寧波)將茶和茶文化傳播出去的。
經過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證,明州港被認為是海上茶路的啟航地,甚至有意將今日之寧波港打造成“茶港”。
一般認為,中國茶及茶文化最早從海路向外傳播,始于唐朝時期,當時佛教興起,飲茶之風始興,茶便隨著佛教文化開始傳入日本。史載,公元630年,日本國就開始向中國派遣唐使、遣唐僧,至公元890年止,日本先后派出19批遣唐使、遣唐僧來華,他們大多是從明州港上岸的。而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茶文化的興起時期,浙江更是中國茶文化最活躍的中心區域。海上茶路與茶禪東傳,是一條友誼之路。
當時,中國茶傳播到海外,主要通三種形式:一是日本、高麗僧侶在中國學佛的同時,帶走了茶葉、茶文化;二是朝廷、官府作為高級禮品賞賜饋贈給來訪的外國使節、嘉賓;三是通過貿易輸出。其實“海上茶路”并不止一條航線,而是主要分為為三條——
第一條:從明州港到東北亞的朝鮮半島。
途徑楚州(今江蘇淮陰)、登州 (今山東蓬萊),從渤海航路經多個島嶼,達烏骨城(今遼寧丹東)至高麗。
根據文獻記載,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遣唐使大廉回國時攜帶了茶種,并在國王的同意下種植在智異山,他就是將茶種從中國帶入朝鮮半島有確切記載的第一個傳播者。大廉從哪里帶回了茶種?
最近研究發現,大廉帶回茶種之處為中國浙江天臺山。在朝鮮半島南端的莞島清海鎮港,是唐代張保皋商團的駐地。在新羅時代以張保皋商團船隊為代表,不但把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源源不斷地運往朝鮮半島的港口,而且還把唐代上林湖古瓷器都生產的茶具也運到了朝鮮半島。張保皋商團從中唐晚期開始活動,與明州商幫團一起成為構筑東亞貿易圈的主要海運商團,長期活動于山東沿海與明州港及日本的博多津港,逐步形成了這幾個港口為中心的東亞貿易圈。
在張保皋海運商團駐地的清海鎮港的古城遺跡中出土了不少的唐代茶具,如壺、罐、碗等器皿。此外,在朝鮮半島的康津是越窯制瓷技術直接移植、傳播的基地,五代北宋時已能大量生產茶具。
徐兢是北宋宣和年間的國信使提轄官,曾隨使高麗。在他所寫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就生動地記敘了有關茶之傳播:“高麗產土茶,味苦澀,不可入口。唯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自賚(賞賜、贈送)之外,商賈亦通販……高麗人頗喜歡飲茶,蓋治茶具,金花鳥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和習俗。”
這就充分說明,當時除了朝廷賞賜名貴茶葉之外,在通商貿易中也有大量的茶葉輸往高麗。據考明州港出口大批茶葉在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已經開始,比廣州等港口輸出茶葉要早500年。中國茶和茶文化也是最早通過這條海上茶路傳入朝鮮半島的。
第二條:從明州港到日本博多津港。
這條“海上茶路”從 明州港出發,通過東海到日本五島列島港,再至日本的國際性港口:博多津。此航路從開通到興盛,活動在這條航路上的代表人物就有唐代時的遣唐僧最澄大師、空海大師,和宋代的榮西大師等。
中國與日本在最早的茶文化交流中,真正是“禪茶一味”的。最澄大師算得上是第一個將茶籽帶入日本的人。最澄于唐貞元廿年(804)7月,從日本赴中國天臺山國清寺學佛,8個月后回國,帶回了大量的佛教經書,與此同時還帶回了茶籽,種在日本滋賀縣比睿山日吉神社旁,后人稱之為“日吉茶園”,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在日吉茶園旁,豎有“日吉茶園之碑”,碑文中還寫有“此為日本最早茶園”的說明。如今這里的茶被視為神圣之物,非凡人所能享受使用,只能作為最珍貴的供品奉獻給諸神。
在每年4月12~15日間舉行頗為壯觀的山王祭,屆時人們舉行獻茶儀式,將茶園內采摘的神茶敬奉給日吉神社的諸神。最澄大師種植的來自浙江的茶籽在日本落地生根,由此揭開了“海上茶路”日本茶文化歷史的序幕。空海大師于公元804年與最澄一道同船入唐,后輾轉長安拜訪青龍寺惠果法師。
惠果法師圓寂后,空海四處交流參學。于公元806年學成后回國,除帶回大量佛經外,還帶去茶籽獻給日本嵯峨天皇。茶籽被種植在京都佛隆寺等地,成為日本太和茶發祥地。至今,佛隆寺還立有“太和茶發祥承傳地碑”。另外,在佛隆寺內,還珍藏著宋代點茶用具“茶磨”,據說是空海當年根據中國天臺山飲茶工具“石磨”帶回日本后仿制的。
日本茶人必讀之書:《吃茶養生記》的作者榮西和尚,也曾在南宋時期兩度到中國天臺山萬年寺研修佛法。在習禪之余,榮西還常在天臺山一帶考察茶的栽制技藝和飲茶之道。回日本時,榮西還帶回了天臺山云霧茶種,陸續在九州平戶島富春院(禪寺)、京都脊振山靈仙寺、博多(今福岡)圣福寺等地撒下了茶籽。與此同時,榮西還積極宣傳飲茶養生,推廣普及飲茶之法。最后撰寫了日本第一本茶書《吃茶養生記》,為普及日本飲茶以及茶葉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此,榮西也被譽為“日本茶祖”。
第三條:遠洋航線。
由明州港經溫 州、福州、廣州,再由廣州向南通向若干支線,方向有向東南和西南的,分別通向東南亞諸國、東北非和波斯灣及地中海沿岸,范圍十分廣泛。近些年這條遠洋航線中出土了大量唐至北宋的越窯茶具,足以證明中國的茶文化早在唐宋時期就曾經由海路傳播到了歐洲大陸。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