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茶文化的歷史發展介紹如下:
1、江西是利用茶較早的省份,早在東漢(25-220年),由于佛教的傳人,廬山便有寺僧采制野茶,江西首開焙制茶葉先河。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廬山僧侶劈巖削谷,取諸崖壁間栽種茶樹,焙制茶葉。
2、唐、宋是江西茶業發展的盛期,產茶縣達50余個,年產茶亦相當可觀,茶葉貿易興旺,浮梁縣就是有名的茶貿市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描述,可見當時江西茶葉貿易的鼎盛,在唐代,《百丈清規》成為僧人飲茶儀軌的發祥地,尚有茶圣陸羽品評的天下第一泉。在宋代,江西占據全國產茶區半壁江山;在明代,朱權的《茶譜》被世人譽為“開千古茗飲之宗”。
3、江西的年收茶課銀達15萬貫,占全國四分之一,元代,江西仍是茶業主要產地和轉運要地。
4、據元史一志(五)載:至元二年(1333年),江西茶運司,歲辦茶引一百萬張,以便于商販采辦茶葉,茶引一張造茶(舊稱)90斤,山場小民零斤采賣,又全憑“茶山”為照,歲辦“茶苗”達560余斤。由此看來,元代江西產茶,加上轉運的,總計超過5萬噸。
5、明清時期,江西茶業長盛不衰。特別是明末清初,茶葉逐漸成為主要出口商品,產茶之多,質量之佳,馳名中外,隨著生產發展和銷路Et廣,外省茶商接踵而至,明萬歷年問,修水縣的漫江,山口,義寧鎮;鉛山縣的河口鎮,外商設廠林立,僅河口鎮就有48家茶莊。婺源綠茶、寧州紅茶(寧紅)、河口紅茶傳播海外。
6、清乾隆,嘉慶年間,河口從事茶業的工人達3萬人以上,年輸出茶葉。10萬余箱(每箱25公斤)修水,武寧,銅鼓生產的藥茶發展更快,不但有山皆茶,且品質優異。1891年俄國皇太子曾贈以“茶蓋中華,價高天下”的橫匾,倍加贊譽。
7、民國十年以前,江西茶業處在鼎盛時期。年產茶1萬-2萬噸,種茶面積約8萬公頃,1917年后逐漸衰落,特別是對原蘇聯禁運后,紅茶市場口淅蕭條;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的銷路阻塞。
8、1943-1945年,沿海全遭淪陷,交通梗阻,茶葉滯銷,生產幾乎停頓,抗Et勝利后,內戰烽火又起,國民政府無心振興茶業反而壓價收購,茶商洋行,在無利可圖時,也轉向茶農卡價抑稱,進行剝削,迫供茶農毀茶易種,任其荒蕪,另謀生計。
9、到1949年,全省只存下茶園4800公頃,產量2145噸。新中國誕生后,江西茶業恢復和發展較快。
10、1960-1965年從南昌市東漢墓出土的茶具,有青瓷甲系罐,陱爐,青瓷缽等,證明那時飲茶及作為祭品業已流行。漢魏六朝時期,江西茶葉及茶區均有發展。自南至北皆有茶飲,南昌,九江,修水,吉安,宜春,贛州,浮梁,清江(現樟樹市)等縣市均產茶。
11、1974年全國如開茶葉會議后,加快了發展步伐,茶園年增紅1333公頃,年增產量達750噸。
12、1990年全省的90個縣市均產茶,植茶面積達5.377萬公頃,總產茶達2萬噸。居全國第九位,茶葉產值達到0.5億元,婺源縣年總產超5000噸;年產1500-2000噸的有浮梁,修水;500-1000噸有上饒,鉛山,遂川,武寧,上猶,金溪等縣;全省建立25個國營茶場;鄉鎮茶場達1800余個;全省有初制茶廠2000余座,初精制聯合加工廠110余個,在制茶工業茶葉機械方面,也有很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