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您是打算糊糊涂涂喝一生?
還是花三個月時間,清清楚楚養生一輩子?
這個重要么?那得看您對自己身體負不負責
憑什么信任我?我說你的茶,你自己和我視頻泡,拍照片看茶。
能評出什么?古樹,天然,有機,生態,農殘,拼配,純料,是否傳統曬青工藝,能否越陳越香,準確度70%
行不行?——茶說話。
細心的茶商發現,普洱茶越來越難做,以前說的故事越來越不流行了,隨之而來的是誰家便宜誰家買,薄利多銷。原因很簡單,古樹不古,品質不是一分價格一分貨,這導致市場的混亂,總結幾個原因,普洱茶市場的監管沒做地道,炒作太厲害,找不到真正的普洱茶。
我們說普洱茶的特點是越陳越香,保質期長,如果這個數據沒有用實體去實現,要說故事是根本毫無意義的,從2007年以來,大家都明白了普洱茶有的可以越陳越香,有的不行,這幾率就像是賭博,這源于專業和你投資的品質問題,就像翡翠賭石那樣,有的人7成準確率,有的人根本看不明白,其實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普洱茶很簡單,喝會普洱茶就擁有真正的“越陳越香了”也就手中有7成把握了。但最終的價值不是存,而是喝出一個好身體,好心理。美好,是中國文化的初心。
普洱茶的品質在遭受市場種種質疑后,那些故事也就煙消云散了,隨之而來的是價值觀的崩塌,讓普洱茶的文化,歷史,甚至整個中國民族的思想產生了顛覆。“愚民”是很多人認為的,因為他們沒有接觸到真正的普洱茶,試問不是一分價格一分貨,怕交學費,用蹭茶的思想學茶,怕吃虧上當的心態,怎樣去明白真正的中國普洱茶?當然,仁易說茶認為“懷疑”是很好的生存方式與態度,中國人正向思維用“緩沖”來形容,不過總有個限度吧?可不去試驗,怎樣找到真理?
與其說普洱茶故事的營銷方式不管用了,不如說是茶不行了,中國傳統的那一套都在步步淪陷,如果這時候中國的綜合實力不強,說不定我們的文化都給西方搞得奄奄一息了。至少目前來說國學站在一個左右搖擺的層面。新科技,新能源,新銷售這些新概念的詞匯都在用東方的思維,西方的策略完成著他們的使命,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并不知道,也無法表達中國自己的思想,只能用西方的那一套邏輯概念數據去說,去完成這一系列的運作,可我們知道最終的結論——凡事沒有絕對,事情沒有對錯。這是我們今天一路走來能實現更多不可能事情的唯一驗證。
希望更多的人正確傳播茶葉知識,讓更多的人喝到美好,簡單喝茶,為身體負責。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