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把瀾滄江稱作“眾神之河”,他說,這“是一條充滿了神性的河流,其流經(jīng)的兩岸居住著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信奉自己的神靈,保持著自己的思考方式,他們的存在讓宇宙豐富多彩”。
瀾滄江自北南流,在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和西雙版納劃出一道略向外伸的弧線。傳統(tǒng)上人們以江為界,把江水以東稱為江內(nèi),江水以西稱為江外。瀾滄江內(nèi)外這片山水密集之地,就是中國普洱茶最核心的產(chǎn)區(qū)。
江內(nèi),易武、倚邦、蠻磚、莽枝、革登、攸樂六大古茶山散布于無量山余脈中,清代改土歸流時,它們歸屬于中央政府派員管理的普洱府,在17世紀鼎盛一時;江外的橫斷山余脈中,則分布著南糯、勐宋、帕沙、布朗、曼糯、景邁等九大古茶山,同樣在清代迎來鼎盛期,也同樣在抗戰(zhàn)期間衰敗,數(shù)十年間茶園荒廢,幾乎無人問津。直至20世紀末21世紀初,普洱茶重新風行于世,這些古茶山才煥發(fā)生機,幾成普洱茶愛好者心目中的圣地。
諸山之中,景邁山最享殊榮,被譽為“瀾滄江流域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茶林景觀最典型、文化內(nèi)涵最豐富、人地關系最和諧的古茶林”。2012年9月,景邁山古茶林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公布為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GIAHS)保護試點,2013年5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shù)厝俗顬樵谝獾模斎皇蔷斑~山古茶林的“申遺之路”,自2010年啟動申遺工作,至2012年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這是世遺預備名單中唯一與茶文化有關的遺產(chǎn)地——已可謂十分順利。
在瀾滄江流域眾多古茶山中,獨有景邁山古茶林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在李益東先生提供給我的“官方”宣傳文本中,關于景邁山有如下兩段描述,這是解釋景邁山古茶林何以有資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關鍵部分: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是以森林生物多樣性為依托,以具有1300余年歷史的山地人工栽培型古茶林為主體,以喬、灌、草立體結(jié)構(gòu)的林下種植技術為核心,以豐富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為特色,見證茶文化發(fā)展歷史,彰顯和諧人地關系的杰出的山地混農(nóng)林景觀,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集生物、文化、生態(tài)、人文旅游和藝術寶庫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學、景觀、文化和生產(chǎn)應用價值。一座座傣族和布朗族等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干欄式建筑民居與古茶林相映成趣,展現(xiàn)出人與茶、人與森林、人與自然相互交融、人地和諧的絢麗畫卷。
在我住宿的芒景布朗公主客棧后面,是大片郁郁蔥蔥的古茶林。爬上山腰,可以俯瞰整座寨子。正午時分,一絲風也沒有,在森林和群山的環(huán)抱中,寨子安靜得像睡著了。沿著清幽的山路緩緩前行,腳下是厚厚的落葉,路邊高樹參天,一棵棵古茶樹就在這些高大喬木之下,安靜地吐著新芽。
景邁山的古茶樹中,最老的一棵茶樹王,據(jù)說已有一千八百歲,而我眼前的這些茶樹,大者少說也有幾百歲,小的也在百歲之上。據(jù)學者詹英佩考證,瀾滄江內(nèi)外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種植茶樹,當始于明代的車里宣慰司,即今日西雙版納的前身。
景邁山的古樹茶有一種獨特的蘭香,這種香甜味不僅可以持續(xù)十多泡,甚至干茶本身就具有十分明顯的香味。景邁山古樹茶的這種特質(zhì),與其在天然樹林中種植的方式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景邁山這種由高到低依次呈現(xiàn)“神山、神林——森林、古茶林、傳統(tǒng)村落——現(xiàn)代茶園——旱地——水田——河流”的垂直立體景觀,不僅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還直接賦予景邁山古樹茶一種卓然的氣質(zhì)。
李益東先生告訴我,景邁山的古茶樹上是有“螃蟹腳”的,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寄生植物,藥用價值極高。他讓我仔細找找,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看到。
客棧里的黑狗,一聲不響在前方為我引路,遇見岔路口它便停下來,回頭看我往哪邊走。有時它自顧往某處去了,四望不見,我正有點失落,忽然一陣沙沙聲響,它又跑了回來。它對我的關照和信任,讓我十分感動。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