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亂無處安放時,喜歡去好友家,看他們品茶。
其實我不懂茶,多數時候只是看著他們,如老學究般識香辨味。
自己則在一旁,細啜慢飲,心底免不得要和他們說的一一對照。
但至今,仍不得要領。只是,打發(fā)了那么多“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煩惱時光。
這樣,也值了。
【1】
有些東西,一旦深究,就會產生羈絆。
第一次喝普洱,是在街邊便利店隨手買的一袋熟普。那時候,都不知道有生茶熟茶之分。
用大杯泡開,顏色深得像中藥,苦中還帶股朽木味。于是納悶,這種滋味也能博得諾大名氣?
自此,普洱就留下難喝的印象。若不是身邊恰好有一兩茶友,也許再無緣識得其廬山真面目。
小壺沖泡,小杯慢飲,細細感受苦、甘、澀、香在口中的反反復復,的確別有一番滋味。
隨著喝的次數越來越多,漸漸明白:一壺茶,因為產地、樹齡、工藝、水質的不同,味道也是千變萬化。
同一種茶,泡的人不同,冥冥中似乎也帶有不同氣場。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品茶如品人。浮生若茶,冷暖自知。
當然,泡得一手好茶,也是蠻值得驕傲的。
【2】
一不小心踏入其中,自此結緣。再加上爬了幾次茶山,喝茶竟成為生活中的主要消遣之一。
遇得舊友新友,打招呼時也多了句:“有空到我這喝茶。”
高端大氣上檔次,有木有?
但至今,我仍是個茶花子,就是那種不買茶只蹭茶喝的人。
究其原因,手中無好茶,自己買又怕不識貨。
若是親上茶山,看著茶農采摘、制茶再買點,無論好壞,因為身在其中,在自己心中倒也成了一壺好茶,一壺有故事的茶。
所以,真正好茶的人,都會去次茶山,選上自己喜歡的一兩款茶,定上幾提。
還不是馬上喝,起碼存上三五年,再依次打開,慢慢品嘗,一年一個味。
招待朋友,自己存的茶,總好過現買的老茶,心意嘛!
是不是像書中江湖,老友相聚,取出窖藏多年的“女兒紅”,倍兒有意境。
為將來存茶,所以今年起,我也跟著朋友,開始少量定茶了。
看人品茶,終不如品自己的茶。
名氣大價格高的茶咱也存不起,選了款中檔的“易武正山”。按朋友的說法,就是未來的“口糧”茶。
這是我們自己監(jiān)制的茶,也想分享給喜歡喝茶的朋友們。
當然,喝茶各有各的口味。這是有我們故事的茶,我們也希望下次尋茶之旅,你能與我們同行,把你的故事也融入其中,做一款有自己故事的茶。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