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存在鄙視鏈的,站在頂端一定古樹純料的,在這一類人的喝茶觀里,大廠、拼配、小樹都不值一提。為了寫這篇文章,查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才發現,純料與拼配之爭一直都存在,誰也不能說服誰。
看到的04年文章就在說拼配和純料,到2009年的普洱茶雜志里還是看到類似的文章。《普洱茶的拼配之美》和《普洱茶愛“拼”才會贏》,也可以從文章中看出作者的態度。
為了查找學院派的老師的觀點,特意在圖書館借了一本由邵宛芳、周紅杰老師編著的《普洱茶文化學》,書中是這樣定義的:
拼配是調劑普洱茶口味的重要環節。在拼配時要考慮普洱茶的品質特點,拼配前要進行單號茶開湯審評,摸清后發酵程度的輕、重、好、次和半成品貯存時間的長短,以及貯存過程的色、香、味變化情況,然后進行輕重調劑,好次調劑,使之保持和發揚云南普洱茶的獨特特性。根據普洱茶各花色等級篩號的茶葉相互取長補短、顯優隱次、調劑品質、提高質量,保證產品合格和全年品質的相對穩定,并將最大限度的實現普洱茶的的經濟價值。
在《普洱茶愛“拼”才會贏》中是這樣定義。
廣義的拼配,也就是混合,從茶葉采摘的時候就開始了,攤晾、殺青、解塊、曬青、勻堆,每一個過程都是混合,是一種普洱茶生產中的客觀存在。
狹義上的拼配,指不同時間(間隔較長,或季節變換了)、不同場地、不同品種,不同級別的混合勻堆。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普洱茶的生產過程中:純料是相對的,拼配才是絕對的。
你說的純料,你怎么定義?一棵樹上的算純料?當然從一棵古樹上采下來的那叫:古樹單株。一個茶園的算純料?就我去過的茶園來講,它里面都有勐海大葉種、勐庫大葉種、鳳慶大葉種,甚至更多的茶樹品種混植,這些混在一起一起算是純料?一座山的茶是純料?季節因素呢?不是還有一句哲學名言:“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
其實純料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作為一種品飲體驗,一種文化的系統研究探尋是應該存在的。但是把“純料”概念擴大化、神話,借此來貶低、打擊拼配茶,要么就蠢、要么就壞。想借概念化、神化來給自己的產品,來實現不合理的溢價,這種行為如果成了茶葉的主流,那茶葉的發展前景確實堪憂。
以后,誰在我面前說純料,我就問他:你的蠢,純知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