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泛指瀾滄江中游兩岸的廣大地區,這里的人們很早就開發利用茶,野生茶也被從野外引種到家園、這是上世紀60年代引種的野茶,前幾天來主人還不采,今天采了,被人截走了,我是有定單而無原料,不能滿足這野茶曬紅發燒友。
想想這里沒了不如去老烏山西麓文怕村和尚寺一帶看看,那里的人也有種樣野茶飲用野茶的習慣。到時還早采茶人未歸,就到文怕村最有名的那棵大茶樹看看。此樹被當地人對它有“蠻棵茶”、“勐科茶”、“老和尚”等各種各樣的稱呼,它高9米、樹圍2.68米,有近500年的樹齡,最鼎盛時期年產茶鮮150余公斤,到大集體時代都還核定年上交大隊15公斤干茶。茶主覺得上交過半不劃算,便把茶樹讓與他人,從而形成了“地為一主 樹為其它”的怪象。此種情況在無量山一帶常有發生。
老烏山種茶史源遠流長,茶及鹽曾為老烏山寶倉山太和谷創作了持久的輝煌。此樹見證了它的興衰,自身漸衰,鮮葉降到年產近50公斤。
我對這棵樹極其關注的另一大原因是,這棵現被人們稱為“老和尚”的古茶樹身上絲毫沒有藤條茶的痕跡,也沒有基本原理的應用,這更加證明了藤條茶不是自古就有的,是逐步發展形成的,是云茶規?;a業化的活見證,它身上還具有豐富的文史價值、應該得到更好的開發與保護?,F人們將藤條茶的原理應用到它身上,讓它又煥發生機。“古樹迎風笑顏開 新枝綠葉滿樹來”,它正盼著老烏山春天快快來。今天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又偶遇它2017年春茶開采。
藤條茶采養原理在于通過枝條頂部留葉,側部修枝,保證茶樹的頂端優勢,抑制茶樹開花結果,促進茶樹營養生長,促進茶樹發芽。
這種采養方式非常適合云南的古茶樹,能延遲茶樹衰老,延長茶樹的成熟期,防止茶樹過早進入衰亡期,并提高產量。
此樹今年也是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醒得晚、發得少,一個多星期前路過時就感到它也有減產的跡象。早上采時主人家也如往年約了10個鄉親來采,下午人有所減少,采摘在無聲無息中進行。此情此景主人家不與茶多而喜、不與茶少而悲,一如既往地在采摘的同時對它精心呵護。問為啥不宣傳宣傳熱鬧熱鬧讓更多的人來觀摩。答:這茶已被人預定。說無須擾民,該如何就如何,一切從前一切如舊。下午五時許結束采摘,一過稱有48公斤,比去年的51公斤雖有所減少但幅度不大,古茶減產已是定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樹下偶遇普洱市茶業老師陶老師,他與眾人暢談,共謀大老烏山茶區發展大計。
但這棵大茶樹不是產量最高的,河頭趙老師家那一棵大茶樹才是這里產量最高的,2015年為54公斤的鮮葉,不知今年又如何?在剛返回振太鎮不久,得知趙老師的那棵也是今天采,產量沒變還是54公斤,有人說它是目前瀾滄江東岸產量最高的茶樹,這我不敢肯定,但它的確是瀾滄江東岸產量最高的藤條茶樹。
無量山老烏山振太文怕村河頭小組2017春茶采摘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進行著,面對當今眾多的“山大王”更顯落寂。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