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中國陜西省,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的親切。”
漢代的長安城內,建有東市和西市兩個綜合市場,還有專門的酒市、牛市等,合稱“長安九市”,數以萬計的中外商人充斥其間,規模之大、貨物之殷繁,當時舉世罕見。“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班固《西都賦》)長安九市正是西漢商業繁榮的標志。文景時期,便有了所謂的“惠商”政策,“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不如倚門市。”因而,當時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很多,便有了“富在術數,不在勞身;利在勢居,不在力耕也”的現象。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獲得極大成功,史稱“鑿空之行”,著名的古代商路——絲綢之路貫通了,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當時的長安成為堪與歐洲羅馬城相媲美的國際性大都市,“殊方異類,至于三萬里。”
飲茶始于西漢。公元前59年,西漢人王褒著《僮約》(一種買賣奴隸的契約),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珍貴的茶葉文獻。王褒是西漢時期四川資中的一位書生,因寄居在亡友的妻子家中,常喚家僮便了沽酒,便了表示不滿,王褒一氣之下,將便了從亡友妻手中買了過來,并立契約,嚴厲限制便了作為報復。契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煮茶盛茶都有專門器皿;后者表明茶葉在當時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漢代,茶葉的簡單加工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便存放。飲法采用煮茶法,即先將茶團搗碎放人壺中,注入開水并加上蔥姜和橘子調味。此時,茶的功能已經由之前的食用與藥用轉向藥用與飲料,飲茶逐漸普及。這一時期,文人飲茶之風大興,且相關的茶文陸續問世,除王褒外,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和楊雄的《蜀都賦》分別從藥物和文字語言角度談到茶。文人與茶的緊密聯系,使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開始萌芽。
公元前138年,陜西城固人張騫受漢武帝委托,開始出使西域。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張騫通西域,“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誠信)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裴《史記集解》:“蘇林曰: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鑿空,即開通道路。指張騫開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這便是“鑿空”一詞的來歷?!吨袊乩黼s志》曾對甘肅省做過一次專題,讓我一下子領悟了這個“鑿空”的要意。出古長安,然后經過長長的河西走廊,才能進入新疆。河西走廊仿佛一個長長的勺子,僅有一條道和長安相連,青海、寧夏、四川北部、西藏、新疆與其環繞,其東西南北幾乎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
西北大學李剛教授是國內研究秦商、陜商歷史的權威,他說:“公元前216年,由陜西商人烏氏倮發現并經秦始皇推動最終由公元前139年陜西人張騫開拓的絲綢之路,作為十五世紀以前東西方唯一貿易通道,是由陜西商人發現的并主要由陜西商人經營的。這是目前關于絲綢之路的研究,我的最核心的表達。絲綢之路也是茶葉之路。宋元以后陜西商人開發的陜甘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直接并軌,形成了從湖南安化到西域各國的茶葉貿易大動脈,譜寫了絲路貿易新篇章。”
歷代文人寫張騫的贊詩中,大約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嘆息人才的缺失,批評皇帝慧眼不識珠,用人不當,如杜甫詩“討胡愁李廣,奉使待張騫。”另一種是歌頌絲綢之路的貿易成果,張騫把苜蓿帶到了漢朝的長安城,皇室當作珍稀品種種植。如蘇軾詩:“張騫移苜蓿,適用如葵菘。”清代謝啟昆的這首詩,兩者結合的最好。
【張 騫】
(清)謝啟昆
博望初乘貫月槎,龍庭萬里欲為家。
玉門以外安亭障,金馬從西致渥洼。
鑿空安能得要領,開邊不異控裦斜。
輪臺詔下陳哀痛,上苑猶栽苜蓿花。
絲綢之路是絲茶之路,這個已經得到社會的公認。但在張騫出發走上絲綢之路的時候,張騫的隨軍物資里有沒有茶葉這個東西,我們不妨打開腦洞,胡思亂想一下。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受漢武帝圣命,率領百余隨從由長安出發,出隴西,經匈奴。使團行至祁連山北麓,中了匈奴軍的埋伏,傷亡慘重。張騫和甘父等人,終因寡不敵眾,當場被俘。
臨行前張騫回城固老家告別,張母依依不舍,母子話別不細言表。張母深知兒子此次西行路途遙遠頗為兇險,恐其水土不服,早準備了兩麻袋磚茶。張騫深知母心慈愛,深明大義,這茶不單單是給自己用,而是給整個使團隨員的家鄉水土,遂招呼副手甘父在駱駝上仔細綁好。
從長安到西域,白天驕陽似火,熱浪灼人,夜晚朔風陣陣,寒氣逼人。張騫團隊雖是使團,但皆驍勇之士,風餐露宿,行進很快。出隴西以后,沿路土人多食牛羊肉,喝牛羊奶,風俗大異。使團中有胡人領隊,如甘父,但更多為中土人士。使團所帶給養有限,出關以后吃食就非常不便,多人表現出水土不服癥狀。尤其不能正常出恭,腹內焦躁,讓人倍感糾結。好在張騫早有準備,把老母親給帶的青磚茶分一小部分出來,交代甘父,細細掰碎,隨食材加入,或加入奶煮,或加入肉湯煮。磚茶降噪消食,大家才感到舒服點。甘父等胡人皆以為奇。
當時的匈奴單于叫軍臣,由于漢朝對匈奴實行了幾十年的和親政策,匈奴和漢朝還沒有撕破臉。軍臣單于對漢臣也不敢十分放肆,所以并沒有將張騫和甘父殺頭,只是將其嚴加看管,留為人質,讓他們為其牧羊。
一路的艱難險阻沒有讓張騫倒下,可是使團被俘,留置匈奴,這讓張騫急火攻心,一下就病倒了。張騫心想,漢武帝交給他尋找大月氏結盟的使命恐怕完不成了,上負皇恩,下負母命。這個七尺男兒不禁流下了眼淚。憂惱患病,這下急壞了甘父和看管他的人。
張騫躺在胡床上,昏昏欲睡,渾身發冷,不思飲食,奄奄一息??垂艿暮藫乃懒藷o法向單于交待,請來胡醫。胡醫看過,也弄不清啥病,束手無策。正當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隨從甘父突然想起張騫攜帶的青磚茶,忙命人取來,依樣照葫蘆弄好,硬喂進張騫的嘴里。張騫病癥正重,這回也是吐出的多,喝進的少。甘父常在漢地,知道茶對于漢人的重要性,也不松懈,堅持喂飼,張騫每喝進一口,甘父就松一口氣。這樣持續了的七八天,張騫火退,精神才漸有好轉。
張騫康復以后,甘父細說了原委。張騫深感這茶是救命茶,更感母德浩蕩。忙派人查看,好在駝磚茶的駱駝還在,磚茶也尚完好。匈奴士兵搶走了使團攜帶的絲綢、瓷器、以及金銀財寶,把這黑乎乎的不明物并沒看上眼。只是這青磚茶經一路高溫汗水高濕,茶葉發酵,茶磚顏色更加烏黑透亮,煮出來色澤艷麗,由黃湯變成了紅湯。這令張騫不得其解,也驚詫這鮮紅的顏色,心里直說可惜了我母親的茶。胡人甘父看出了張騫的心思,說到:我多年在漢地行走,于茶也有耳聞。但是確實喝不習慣原來青磚茶的滋味。這幾日我為您服侍煮茶,你喝的少剩的多,我也喝點,覺得現在這磚茶的口味甜醇,香氣馥郁,加入奶后更為順滑清新,更好喝!”
張騫讓甘父把磚茶撬一塊放到羊奶里煎煮開,仔細咂摸,還真如甘父所言,不禁驚奇,大感天造化之。甘父趁機獻上一計,以磚茶行賄看管,早逃脫之。于是,甘父以慶祝張騫活命為由,邀請匈奴看管一起享用磚奶茶。匈奴人常食酒肉,滋味肥甘,初嘗奶茶,頗感清新爽口,都說好喝。甘父趁機把在中土關于茶的見聞添油加醋的講來,匈奴人更覺金貴,遂紛紛討要。甘父謊說這是單于貢品,只有王室貴戚才能享用,自然不給。斗轉星移,兩人暗中行事,一日趁看管大意,逃之夭夭。
好個張騫,脫離虎口之后并沒有退縮,只是繼續西行,取道吐魯蕃進入塔里木盆地,再沿天山南麓經丐耆,龜茲,疏勒等地,然后越蔥嶺西至大宛。這條路山高路險沙漠浩翰,不僅有風沙襲擊野獸威脅,而且經常缺食斷水,只能射取禽獸充饑。到了大苑,大宛王熱情地接待了張騫,并為他發遣向導和翻譯,送至康居,康居又轉送至大月氏。此路張騫和甘父已深知匈奴人對磚茶的喜好,更貴重于珠寶,也不時拿出一兩片磚茶通關。到了大月氏,盤點一下,剩了八十一片磚茶。張騫留出一片,準備帶回漢中府上奉高堂。見到大月氏國王,張騫傾囊拿出所剩的八十片磚茶,說是漢武帝的盛禮。大月氏王也甚愛之,留駐月余。在此期間,甘父教導大月氏人煎煮磚奶茶,王室服用三日之后,都覺身體輕盈,贊譽不斷。大月氏王因此更高看磚茶,派人護送張騫和甘父回漢。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帶了更多的茶餅,路程頗為順利。隨著時間推移,匈奴人也習慣喝奶茶,不但暖胃熱身,還能化油膩消積食潤腸道。于是,茶成為了西域人的生命茶,絲綢之路也稱為絲茶之路。
西安漢景帝陽陵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茶葉,距今2150年。漢景帝是漢武帝他爸,漢武帝委派張騫出使西域。
這雖然是一個故事,但也并非無可采信之處?!恫杞?middot;七之事》引:“《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因《廣雅》成書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故歷來都據此而認為中國餅茶起源于三國時代。科學家在漢武帝他爸漢景帝的陵墓里已經發現單獨存放的茶葉,距今2150年,表明至少在漢朝宮廷,茶葉已經為一種獨立飲品。陜西城固本是陜南茶區,雖然古代茶葉產量少,但茶葉的藥用價值已經廣泛得到公認。茶葉除上貢王室貴族精細茗茶外,民間也會大量使用粗茶。而且,制茶的工藝也已發展到了做蒸青茶餅的階段。出于便于攜帶和藥用功效,身為茶區后裔的張騫踏上絲綢之路的時候帶上些茶葉,也就順理成章了。
格魯吉亞與中國的交往源遠流長。格魯吉亞語中稱中國為 “秦”,相傳這個稱呼來源于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在格魯吉亞,人們愛喝一種紅茶叫“劉茶”,這種茶的祖源為中國茶。19世紀末,來自中國漢口的茶坊伙計劉峻周將茶籽、茶苗帶到了黑海沿岸的格魯吉亞巴統市。他在當地生活了30余年,培育出了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優良茶品種,被稱為“高加索的中國茶王”。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展覽會上,劉峻周的“劉茶”獲得了世界金獎。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先生講起這個故事,雙眼燃放著智慧的光芒,在大唐西市集團的發展藍圖中,茶葉將成為重要的一個元素。2015年12月,由大唐西市集團聯合絲綢之路沿線36個國家商協會組織共同發起的“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正式成立,這也是世界首個以“絲綢之路”命名的國際商會聯盟組織。目前已有40余個國家的商協會組織成為團體會員??偵虝T還共同發起成立了“網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國際發展基金”“絲路智庫聯盟”“絲綢之路商貿博覽園”以及“國際白銀交易所”等務實合作機構,為絲綢之路區域互聯互通提供渠道、資金及治理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
肖云儒先生是中國首位絲綢之路文化宣傳大使。2014年肖云儒74歲時參與“絲路萬里行.重走張騫之路”活動,坐汽車跑15000公里由西安到達羅馬,并出版《絲路云履》《西部向西》兩書。兩年之后的2016年,他又以76歲的高齡再一次參與“絲路萬里行.重走玄奘之路”活動,坐汽車跑17000公里,由西安經中亞中東到達印度當年玄奘修佛的那爛陀寺。新作《絲路云譚》即為肖先生第二次西行絲路的文字結晶。全書20萬字,40多篇文化散文,100多幅現場照片,他通過腳步來丈量絲路,通過親歷來感受絲路,通過思考來闡述絲路,真切而有深度地紀錄了絲路沿途的見聞和歷史文化的縱深探索。在一次茶文化進大學校園的活動中,肖云儒先生風趣的說:
“我是一個年紀稍大的飲茶人,喝了一輩子茶。這么多茶水澆到我的生命中,總要發一點芽。”
“從中國文化的角度,茶葉被稱為國飲是當之無愧的。”肖云儒說,茶的源頭就是天精地氣,沒有一個植物產品能像茶葉這樣含蘊這么多的山水陽光,清新空氣。茶葉生長在山林,呼吸的是沒有霧霾的空氣,根部吸收的純凈的山泉,我們飲茶就是親近自然,享用造化給予人類給予生命最大的一種優惠。從茶源來看,茶葉這個飲品是最天地,最源發性的。從茶藝來看,陜南民歌相當一部分是茶歌,南方各省地方戲就叫采茶戲,茶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可見一般。茶藝是琴棋書畫歌舞藝術的一個綜合體,觀賞茶藝就觀賞中國文化中非常精要的部門。“我們沒有看到有人彈著古琴喝咖啡,談著古琴必須要喝茶,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生存方式。”肖云儒說,茶道是中國主流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國的藝術構成了一種風氣,叫茶風,這種風氣彌漫在祖國的大地上,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肖云儒認為,茶風是最君子的,君子就是寬容、禮貌、和諧、有涵養,這樣一種君子之風都在茶葉里面。
本文節選自《始翠山,詩詞發現陜茶之美》。茶貴人原創。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