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茶,即毛茶階段的茶湯指標,與倉儲三月、六月、十二月或者更長時間后的毛茶原料茶湯指標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個還涉及到散料的倉儲問題,而毛茶的茶湯指標與壓餅后的成品普洱茶茶湯指標也不盡相同,在倉儲三月、六月、十二月或者更長時間后甚至可以說是“迥異”。判斷的指標不同,關鍵點就在于:對茶區、茶性及其他相關知識的掌控是否到位,對新茶茶湯指標是否熟悉。錯失一步,結果肯定就會“謬以千里”。
一般來說,新茶茶湯要“顯厚”、“顯重”,姑且不提何謂“厚重”,簡單的理解就是說“茶里要有東西”能夠讓你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而同時你還不能被茶湯的其它指標所迷惑,大家要留心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茶湯要有“苦底”。不是越苦越好也不是越淡越好:有苦,協調性好,化且快。
二是茶湯潤度要好。快樂品茗(一)提過,以后找時間又細說。
三是茶湯“有澀”。快樂品茗(二)中說過茶之澀,但沒有澀感的茶也極多,有先天無澀的也有“后天無澀”的,這里要把握的重點是——澀感輕微而有苦底。嘮叨幾點,關于先天無澀者:A.茶區特性導致無澀,這樣的茶的最大問題是澀感沒有,苦底也沒有,導致茶湯里很多東西都沒有;B.后天因素。可以有很多方法讓原本有澀之茶脫澀。方法不說了,但這樣的茶的問題在于:茶湯協調性極差,許多指標“若有如無”,脫澀之法對鮮葉原料及毛茶原料自身“破壞性”極大,“導致”讓許多后轉化所必須的酶、微生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即“養分”滅跡;C.一般來說,茶樹樹齡越大,澀感是越輕,但在澀感輕的同時還要看澀和其它指標是否均衡、協調。也有許多原因,諸如土壤、采光、茶樹的健康狀況等眾因會極大的影響茶湯的協調性,這里的結論是:古樹茶是好,但不是所有的古樹茶都好,哪怕它是名山。
四是茶湯要有甜度。
五是茶湯茶味兒要長,回味要長。
此外,玩茶,進山不能說明問題,關鍵是進山前“功課”要到位,既要有“對付”之法,也要熟悉許許多多的“被對付”之法,否則,離茶太遠且險。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