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的是境界,除了茶好水之外,還要有一種品茶的心境,這樣才能看穿茶的本質,提升自己的感悟意境。
茶葉來到泡茶人的面前,泡茶也得掌握好各種控制因素,如果一個泡手能把水溫掌握好,那么什么茶到了我們手上都會是一款好茶。
品鑒普洱茶的初始
大體步驟如下:
一:小口慢飲,口內回轉,緩緩咽下。
二:入口時,應將口腔內部肌肉放松,增大口腔空間,雙唇輕嚴,牙齒上下分離。
三:吞咽時,茶湯在口腔內接觸到舌頭底部,舌底就會會緩緩生津,這種舌下生津的現象,才是真正的舌底鳴泉。
茶湯顏色
新茶期:黃綠(1-2年)、金黃(3年)、橙黃(3-5年)。
醇化期:橙紅(5~8年)、石榴紅(8~15年)、寶石紅(15~30年)。
陳茶期:酒紅(30年以上)。
由于湯色與儲藏環境的溫濕度及微生物種類密切相關,以上劃分僅供參考。
普洱茶湯的滋味甘甜、滑潤、厚重。
甘甜就是茶湯入口要有明顯的回甜味,刺激舌面、兩頰、舌底不斷地生津,因為在發酵的過程中,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小分子的糖及可溶性糖,蛋白質被分解為氨基酸。
滑潤是茶湯要柔順滑潤、滋味醇正、清爽平和,刺激性不強,毫不阻滯地從口腔流向喉嚨和胃部,沒有叮、刺、掛、麻的感覺。
厚重是指茶湯濃稠而不淡薄,入口后味覺香濃而不寡淡。
茶湯入口后,應在舌頭上循環滾動,充分感受各種滋味物質的狀況,這樣,才能正確地、較全面地辨別普洱茶的滋味。
要準確說出普洱茶的口感很難,一般所說的樟香、蘭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種比擬,而且是借著嗅覺來比擬味覺,如果一定要用中國傳統文化文字來表述,比較合適的是兩個詞:陳釅、透潤。
溫度對普洱茶品質的形成的影響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一是對渥堆的影響,
二是儲存過程中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
傳統普洱茶的原料是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從茶葉從茶樹上采摘下來萎凋前的這段時間,如果沒有及時的萎凋,那么堆攏的茶鮮葉中間溫度過高會影響茶的品質。
進入制作曬青毛茶的階段,溫度也一直影響著茶葉的品質。
從萎凋、殺青、揉捻、渥黃、干燥等環節。目前從茶區的制作人員水平及設備來看,每個環節基本靠的是“經驗”。
普洱茶感官品質在存放過程中呈動態變化,且不同的原料在相同的條件下或同一原料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變化均不一樣。總的是,湯色逐漸變深,干倉貯存的生熟普洱茶香味日趨變醇變甜,但濕倉貯存的生熟普洱茶的香味均出現劣變,有刺鼻不爽的濕倉氣、有霉苦味,品飲后喉干癢、無生津感。倡導干倉貯存陳化普洱茶,不宜求快而采用濕倉。
當然也有小部分的是靠技術和設備而不是經驗。目前形成共識的是干燥時候的溫度在60℃以下。其他的很多都沒有固定的溫度。
看葉底
在茶葉鑒賞中,評定葉底(茶渣)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因為,浸泡后的茶葉(葉底),能真實反映茶葉原料的“本來面目”,通過分析葉底狀況,不但能判斷出茶品原料(鮮葉)的生長發育情況,更能判斷制茶技術工藝的優劣。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