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么是葉底?葉底即茶葉沖泡后剩下的茶渣。
由于茶葉在沖泡之后吸水膨脹,使得葉片還原為原有的形狀。因此,一款茶從采摘到加工存儲的合理與否,都會在葉底中暴露無遺。
專業茶葉審評中,有一句口訣:干評外形,濕評內質。所謂的濕評內質,簡單來說就是看葉底。看葉底,主要是從嫩度、色澤、勻度三個方面來入手。
嫩度
所謂嫩度,就是看一款茶中,芽頭及嫩葉的含量和總體葉質的老嫩。
很多茶在沒有沖泡時,由于制作工藝的關系,不太容易分辨其芽頭和嫩葉的含量。這時候,我們的葉底就派上用場了,通過葉底辨別芽頭和嫩葉含量就變得一目了然了。拿起幾片茶葉將其平攤開來,我們就能看出它的采摘級別是單芽、一芽一葉初展還是一芽二三葉了。
辨別葉片整體的老嫰程度,除了眼睛看之外,還要用手來撳壓。用手撳壓葉底鑒別茶葉嫩度的總體原則是:
Ⅰ. 手指撳壓葉底柔軟有韌性的茶葉嫩度好;質硬;放手后松起的茶葉葉質老。
Ⅱ. 葉脈不隆起平滑如綢緞的茶葉嫩度好;葉脈隆起觸手的茶葉葉質老。
Ⅲ. 葉子邊緣鋸齒平和的茶葉嫩度好;葉邊緣鋸齒狀明顯的茶葉葉質老。
Ⅳ. 葉肉厚軟的茶葉質量最佳,嫩度好、內含物質豐富,多為高山優質茶原料;葉肉柔軟但葉片薄的茶葉,質量一般,多為臺地茶原料;葉肉又硬又薄的茶葉質量最差。
色澤
葉底的色澤可以非常直觀地反應一款茶的原料和加工方式優劣。觀察葉底色澤最好能有幾款茶放在一起對比來看,否則容易受到光線、環境和等因素影響。
通過葉底色澤鑒別茶葉的總體原則是:
Ⅰ. 顏色要正常。所謂的正常,就是具備茶類應有的顏色要求。比如說看綠茶,那就以嫩綠、黃綠、翠綠為佳,深綠色較差,青藍色為最差(說明原料使用了紫芽茶),如果有爆點(雨天茶)、焦葉、紅葉、紅梗子、葉片糜爛那就更不好了。
Ⅱ. 色澤要亮!要亮!要亮!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亮,并不是說葉子自己會發光,而是一種鮮活、潤澤、飽滿、富有生命力的表現。那么怎樣的葉底算亮呢?這就是考驗品茶段位的時候了,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文字的表現力實在是匱乏的,你只有親眼見過這種充滿活力的明亮,才會明白。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一定要類比,那就像早春雨后剛剛萌發的樹芽,那種富有生命力的明亮,是夏天、秋天的樹葉所無法具備的。
勻度
所謂勻度,就是看一款茶的老嫩、大小、厚薄、整碎度是不是比較統一。
這與一款茶的采摘加工管理有關。有的茶農采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抓,那么從葉底上反映出來的就是大大小小很不勻整。在加工時,有的茶廠把不同山頭、不同批次采摘的茶不加區分地混在一起加工,也會出現勻度很差的情況。
勻度差,代表采茶做茶不嚴謹、不規范、不認真。
其他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我們還要注意葉底的舒展程度。
大多數茶葉在制作過程中,都會經歷揉捻或包揉的等做形的工序。工藝過關的茶,在經過開水高溫沖泡之后,葉片會自然舒展開來,恢復到原有的形狀。一些揉捻較重的茶比如烏龍茶等,完全舒展后仍然會稍有卷曲,這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沖泡之后葉底完全攤開如紙、或者緊縮泡不開,那都是工藝存在缺陷的表現。這兩年巖茶很火,一些茶廠以重火炭焙來掩蓋茶原有的缺陷。對于這樣的茶,我們就可以通過葉底是卷曲舒展有活力還是緊縮黑硬來加以辨別。
冷嗅
最后,把玩過的茶渣也不要丟棄,可以將其放在一邊,隔一段時間后再去嗅聞。這種做法在在專業的茶葉審評中被稱為“冷嗅”,這是辨別一款好茶能不能位列極品的重要方法。“冷嗅”可判斷這款茶的香氣是否持久。有些茶香氣馥郁卻并不持久;有些茶雖香氣淡薄,茶香反而持久不散,即使沒了茶湯,還可以聞到或濃或淡的香氣。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也愛上玩茶渣了呢。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了小小的葉底,通過一片葉底,你也許可以了解一款茶的一生呢。喝茶的時候,多留心剩下的茶渣,也許你會發現更大的驚喜喲!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