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老期茶市場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老茶薈不但每天都面對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也見證了普洱茶三大細分市場的繁榮起落與理性回歸。但是對于很多大眾認知的概念,我們認為有必要做一點專業的解讀。
芳村市場通常把十年以上陳期的茶,稱為中老期茶。都說傳統的六月至八月是普洱茶的消費淡季,老茶薈作為專注精品中老期茶的平臺,特別做了一期活動嘗試淡季的消費需求,專門做了主題《100元!能夠買到這些十年老茶》
從倉庫選取了10多款性價比較高倉儲良好且有品飲價值的十年以上中期茶,定價在100元內還包郵,雖然沒什么利潤,但通過自媒體或其他渠道發布之后,沒想到效果出乎預料的好。
一周時間里,國內先后有千多位茶友參與了互動。不少人開始都有疑問:這價格是真的嗎?倉儲有沒有問題?怎么可能?
較遠的茶友,大多都是先進入老茶薈商城少量的買,每個品種買一兩片,之后大多數人都有持續有二到八次以上的購買。更有藏家試過之后,一次多個品種,數十件的收藏。
實體店迎來的主要是廣州本地市民,每天早上八九點,每當店面還沒開門,就有人提前來等待。大家到實體店體驗之后,才發現還真有100元以下的十年老茶,且倉儲品質都不錯。
在芳村,有近萬家茶業態的批發店,充分的競爭讓這里的批量交易,形成了相對透明的較低批發價,因此很多茶友真正了解后,都覺得芳村批價之低不可思議。
總結活動我們發現,這一千多茶友中,買了去喝的約占70%的人,也就是品飲需求的部分。收藏及邊喝邊藏的占20%,送禮的占10%。也就是說,中老期茶的市場,主流還是喝藏型。
在大眾話語體系中,總是把“干倉”和“濕倉”對立看待,這是大眾認知范疇。但在中老期茶商家眼中,準確的說應該是“自然干凈倉儲”,而不是去以地域區分什么昆明倉,或者廣州倉,這屬于初級概念。我們要求倉儲環境既要通風,有一定的濕度,又不能使茶發生悶倉、放壞及變味等。
事實上,從我們收藏及倉儲經驗來看,普洱茶的轉化并不適宜放在過于干燥的環境中,這樣可能失去陳化的意義。
我們在具體驗茶過程中,提出了“六味鑒茶法”的細化流程,從年份、倉儲、品相、香氣、滋味和茶底六大方面,去專業評價每一款中老期茶。
我們認為,首先正品是基礎,要以多種證據,去確定一款茶的出品廠家及年份的真實性,茶品的渠道來源要正常化。其次是要求良好的倉儲,即“正品良倉”。這兩項,是評判中老期茶的基礎。之后,才從其它四個方面去衡量一款茶的價值,再據此定出批發價。
對于收貨及出貨的驗茶流程,我們細化了對于倉儲的要求:“要求自然狀態下的倉儲,純粹的茶香,不能出現其他雜味。對于有霉味、濕味、倉味等雜味的,評判為倉儲不過關。”這也就是行業內大家通俗說的:一款老茶如果倉儲不好,就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一款茶如果在倉儲過程中,發生了質變,本身也就失去了品飲和收藏的價值。
四大標準衡量中期茶價值
多年的市場親歷讓我們在評判中期茶時,在正品良倉的基礎上,總結出這四個方面的標準,來衡量一款中老期茶的價值。
品相。中老期茶很多都是大件84餅的竹籃裝,如果經過市場流通,不少茶的棉紙邊緣可能被碰撞而有一定破損。打開整提驗茶時,也會發現一提茶的第一餅和最后一餅,通常品相相對較差。總體上,我們要求整餅品相完整,殘破紙面不能超過1/5,蟲咬版面不能超過1/6。完整品相與缺損版面的批價,進行階梯式遞減定價。
香氣。這一點,其實對于中老期茶尤其重要,是核心價值之一。從整件茶的香氣確定上,實踐中是輕壓竹籃或紙箱,讓空氣從里到外流動起來,鼻子湊近就可以明顯聞香而辨別茶香的濃淡或者是否純正,之后再打開整提,取出單餅分別隔紙聞正面、背面和側面茶香,吸氣可聞香,視為基本合格。最后,再開湯品鑒,香氣只要是茶本身轉化而來的香型,即為正常。
干倉與濕倉?大眾認知與專業鑒茶
滋味。面對同一餅普洱老茶,每一個喝茶人口中都有自己感受到的滋味,這也正是老茶的魅力所在——同一餅茶各得其樂。因此,我們所說的滋味,是總體上不能有異味,而要求湯感呈現自然狀態下的年份茶轉化口感特征,不同產地不同品牌不同拼配不同倉儲地所帶來的時光之味、口感之魅。
茶底。十多年以前,老茶來源之一的勐海茶廠收料與拼配,主要是按嫩度級別進行區分。如果是正常倉儲,茶底的色澤不管原料等級怎么樣,也不管生茶和熟茶,呈現的色澤都會相對均勻。
九十年代曾有茶商進行過生熟拼配的方式,這類茶底很有意思。通過品鑒老茶研究茶底,意義在于認知過去不同年代不同廠家不同單品的用料特征,鑒其留存下來的茶底用料、活性、轉化,作為讀懂老茶歷史遺留的重要媒物。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