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齋位于河南洛陽城西45公里之新安縣鐵門鎮,它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字伯英 先生所建園林“蟄廬”的一部分,其中有一條長廊,3個天井,15個窯洞,全部建筑的內外墻壁上鑲滿了歷代墓志銘和書法繪畫石刻。千唐志齋所藏志石大多為洛陽北邙所出,自周以降,人文薈萃,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視城北邙山為風水寶地,無論死在何方,大多囑其后人還葬此山,故有“生于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使“北邙山墓冢嵯峨”,張鈁先生先后收集墓志近3000方,其中多為唐人志石,據考古我國出土唐志的1/3左右,為我國墓志銘之集大成者。
千唐志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貞觀起,至后唐的天復、天佑止,近300年中無不盡備,志之身份自相國、大尉至刺史太守、處士名流,宮娥才女,百姓雜家,無所不包。這些墓志記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情況,都是極為難得的珍貴史料,可以說千唐志齋是一部石刻的唐書,一部原始的唐人檔案,一部波瀾壯闊的唐人生活畫卷,一部形神皆妙的唐代書法演變史。除了唐志,張鈁先生還收集了鐘繇、王羲之、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米芾、董其昌、王鐸、鄭板橋、康有為,等名家篆、隸、行、楷書等,但最值得議提的是第11號窯室的“新安張君之溫墓志銘”,因為它是整個志齋中最為難得的石刻,雖然它是民國的作品,但是被稱為“近代三絕”實不為過。因為此墓志銘是由當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罕有的佳構,1999年洛陽牡丹花會期間,應洛陽市文化局之邀,舉辦個人書畫展,得閑主人陪我參觀了千唐志齋,“近代三絕”使我長時間駐足,時已七載仍記憶猶新,今贅述與大家共賞。
吳昌碩是近代詩、書、畫、印的通才,作篆、刻印、繪畫成就之高堪稱一代巨擘。此“新安張君子溫墓志銘”九個大字寫在90厘米正方的石碑上,字口為20厘米余,大氣磅礴,似乎每一個字的每一條線都在微微的彎曲中充滿著張力,像繃緊的弓弦。字形以石鼓文為基,使正斜、伸縮、疏密、動靜等都和諧得體,堪稱吳昌碩書作中之精品,難怪于右任先生說:“此蓋篆就,吳昌老自矜為平生第一”。我們不難想像當時吳昌碩先生書就后的感覺。碑文為于右任先生書丹,同樣寫在90厘米正方的石碑上,共724個字,字口為2.5厘米。于右任為一代書法宗師,富藏北朝墓志碑版,他寫北碑能達到神形兼備且以神勝人。后又致力于草書的創作研究,寫出了一種結構奇險、筆墨凝練老辣,具有鮮明個性風格的草書,對當代書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與張鈁為至交,對張鈁之父張子溫崇敬之至,因此在寫“新安張君子溫墓志銘”碑文時,以很虔誠的心態為之,使整個書寫過程如此嚴謹,一絲不茍。可以看出他既以傳統形式和方法寫出了北朝人墓志的特征,又發揮出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顯現出了時代氣息,實為于右任先生平生之不可多得的楷書精品。時稱國學大師的章太炎又為之撰文使此墓志銘增色不少,故被稱為“近代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