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始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盛于南宋。南宋時期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窯業中心,僅龍泉大窯一帶沿溪十里,就密布古窯址53處。在制瓷工藝技術上,吸收了唐、五代越窯和當時官窯以及北方各窯的工藝技術,產品質量日益提高,更加絢麗燦爛,登峰造極。燒制出精美絕倫的梅子青、粉青釉色,清脆晶瑩,而且講究造型藝術。以鼎、爐、瓶見多,花色品種和藝術風格發生了明顯變化,以造型見長,釉色取勝,紋片著稱。反映出東方民族淳厚樸素、崇尚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據《七修類稿》記載:相傳龍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分別設窯制瓷器。各主一窯,造型風格與釉色所制青瓷各有千秋。生一所制之瓷,稱為哥窯,生二所制之瓷稱為弟窯,弟窯代表浙江青瓷的正色,為我國民窯之巨孽。
弟窯產品特點:白胎厚釉、釉層豐厚、光澤柔和、晶瑩滋潤,猶如美玉。釉色有月白、豆青、青灰、炒米黃,并以粉青和梅子青為貴。
南宋龍泉北窯青瓷,突出青瓷釉的青和潤,為了達到晶瑩滋潤的釉色,必須增加釉的厚度,所以古人有多至十數遍以上的上釉方法,乃至釉層厚度大大地超過了胎體厚度。另外還利用油層厚薄不同的特點,運用“出筋”和根據二次氧化原理而形成的朱砂底來進行修飾,因而弟窯青瓷被譽為“青瓷之花”,成為我國瓷器的一顆璀璨明珠。
哥窯產品特點:黑胎厚釉,釉色豐潤飽滿,青灰淡雅,面顯紋片。根據大片和小片的不同規律,有冰凍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百圾碎和魚子紋片,又有“紫口鐵足金絲鐵線”之美稱。哥窯產品古樸端莊、古色古香,為此,哥窯被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龍泉青瓷這朵陶瓷奇葩必定會越開越艷。
中國印章,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她以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和豐富深邃的文化內涵,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閃耀著華夏民族的智慧光輝。
石,是中國印章的重要物質載體。但是,在元代之前,人們多是采用金、銀、銅、鐵、玉、象牙等作為印章的用材。因這些用材質地堅硬,只能由專業匠人刻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印章藝術的發展。一直到了元代,一些文人書畫家嘗試用花乳石刻印,這個革命性的創舉,宣告了石質印章時代的到來。由于花乳石柔而易攻,可以自己操刀鐫刻,為文人介入印章的藝術創造打開了方便之門。中國印章藝術由此進入一個異彩紛呈,前所未有的繁榮鼎盛時期;對印鈕的雕刻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愈來愈精致;印文的撰寫與鐫刻更是文人馳騁思想情懷,體現審美追求的廣泛天地;同時對石材的要求也愈來愈講究。千百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名師大匠和藝術家的嘔心瀝血創作和含英咀華的追求,不斷豐富了中國印章雕刻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品位,使得這朵藝苑奇葩日臻完美和多姿多彩,煥發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浙江印石——浙江青田石、昌化雞血石,這二塊石頭占了中國四大名石(還有福建壽山石、內蒙巴林石)中的一半。以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繽紛色彩,受到了上自帝王下到平民百姓的格外青睞。小小一枚印章,經藝術家匠心獨具、精雕細刻,融合了雕刻、書法、篆刻諸多藝術形式,集實用、觀賞、把玩、珍藏于一體,是天然和人意的高度統一。無怪乎歷經數百年風雨,也受到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喜愛。
一、昌化雞血石是中國特有的珍貴寶石,出產于浙江省臨安市昌化鎮西50余公里的浙西大峽谷源頭——海拔1300余米的玉巖山。昌化雞血石的發現和開采利用已有1000多年歷史。雞血石形成于晚侏羅紀(約1億年前)流紋凝灰巖石中,是朱砂(硫化汞Hgn)在高嶺石(Ko)與地開石(Di)之間不斷滲染而成,摩氏硬度為2-3級,具有艷麗鮮紅的雞血般的色彩和亮晶如美玉般的光澤,被譽為“國寶”而馳名中外。
昌化雞血石的色澤鮮艷而不媚俗,其血色與沉穩而深邃明麗的質地交相輝映,協調自然。在中華民族的風俗中,紅色是代表吉祥、喜慶的色彩,“紅”與“鴻”諧音,有“鴻運當頭”之意,雞血石中的血紅色,恰好與這些寓意相吻合。因此,在明清時期,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視雞血石為吉祥物而格外寵愛。在清宮內,皇帝及皇親國戚的大量寶璽都是用雞血石刻制的,甚至官員帽頂也用雞血石代替以往的紅瑪瑙。據清乾隆年間所修《浙江通志》記載:“昌化縣產圖章石,紅點若朱砂,亦有青紫如玳瑁,良可愛玩,近則罕得矣。”
在五彩斑斕的寶石世界里,昌化雞血石是最紅、最艷的一種。它紅得純正、紅得鮮活、紅得濃烈、紅得持久。正是這一抹淋漓如血、出類拔萃的艷紅,把它與蕓蕓眾“石”區分開來,體現出石中皇后的尊貴與雍容,與田黃石、芙蓉石一起稱為“印石三寶”。田黃貼心,芙蓉怡情,雞血石則靚麗悅目。
雞血石中的血是辰砂與高嶺石、地開石等礦物的集合體。
雞血石包羅萬象,門類繁多,有上百個品種。品評雞血石優劣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血”,二看“地”。
“血”是指雞血石地子中的紅色斑塊和斑點,它又可以從三個角度觀察,即血色、血形和血量。血色,以鮮艷欲滴的鮮紅血最為名貴。它猶如剛宰殺的雞流淌下來的淋滴鮮血,要害在一個“鮮”字,既“新鮮”又“鮮艷”。其次是大紅血,也屬上品。再次是紫紅血,如隔日之血,顏色轉暗,屬中下品。
血形,以“凝、厚、活”為上品。“凝”就是聚而不散,有塊面,不是星星點點;“厚”就是有厚度,有層次,有深度,不是薄薄的如紙一張,稍磨即無;“活”就是靈活的感覺,血像是熔化的巖漿,在石質中流動。
血量,是帶血的部分在地子中的占有量。以百分比計算,血量大于30%的就屬上品,超過50%可稱珍品。有的雞血石血量可達70%以上,甚至滿地皆血,不露地子,當屬罕見的極品。
“地”也叫地子、地張,它既代表了雞血石的鮮艷程度,又起到映襯作用。雞血石的地子可分為凍地、軟地、鋼地、硬地四類。
此外,還有一種田黃地的雞血石,其質地成分與福州壽山的黃田石相似,因此便叫作玉山田黃,或昌化田黃。
歷代篆刻名家:明代文彭,清代的吳永、陳渭、吳昌碩,現代的齊白石、錢君陶等,都刻過大量雞血石印章。新中國成立后,雞血石方章還經常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友人。
二、青田石因產于青田縣而得名。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素以“石刻之鄉”而聞名于世。
青田石最出名的石料被稱做封門石,封門青、燈光凍、藍星、封門三彩、黃金耀、五彩凍等許多名貴石料都產在這里。
青田石雕始于南北朝,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成為皇室宮廷的貢品。民國初期,青田石雕遠渡重洋,多次參加國際賽會、博覽會,并頻頻獲獎。建國后,青田石雕迅速發展壯大,許多石雕精品被選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1992年國家郵電部發行四枚《青田石雕》郵票,1999年青田凍石被推薦為候選“國石”,2001年青田石榮登“國石”榜首。青田凍石色彩艷麗,質地晶瑩,被歷代書畫名家列為無上極品。青田石雕以巧奪天工、因材施藝、依色取俏和鏤雕技藝稱雄雕刻界,有天下第一雕的美譽。
青田石雕藝人憑著高超的技藝、靈巧的雙手,創造了單面鏤雕,透空鏤雕和立體雕等多種雕法。
巧取俏色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色。青田石的天然色彩也十分豐富,石雕藝人則根據天然的一塊石料中的不同色彩進行構思創作。俏色的巧妙運用,使青田石雕自然美和工藝美于一體,絢麗多彩,形象逼真。
“國石承萬載,青田揚四海”。青田石集天地之精華,蕓人間萬物之靈氣,它刻下了青田人民的智慧與辛勤,刻下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