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1812-1885),以其功勛卓著,累官總督,拜東閣大學士,封恪靖侯,卒謚文襄公。其所到之處,盡心民事,裨益地方,恪矢公忠,勞瘁不辭。
史料記載:“公自入駐蘭州,著《學治要言》一編頒示各屬,又茸署后園,建明肅藩烈妃廟,忠義祠。制機輪挹河流注入園中曰《飲和池》恣民汲飲。皆有文以記之。”這里要介紹的就是當年左宗棠親筆書寫的《蘭州飲和池記》,該文以篆書、分四通屏紙本寫就,高124公分,橫198公分。現在全文楷釋如下:
蘭州飲和池記:輪挹河流,上西城,傍堞迤行,東入巴園,園西北阜,疊石峻,高逾仞,疑積石也。阜下搏折沙鍛,石為灰劑。為三池款,磬則其聲也。禱曰:河伯我多矣,其有以激吾人民。池溢北出,少東迤而南繞瑞亭,如經三受降,城曲折钅見夏閑也;又南趨,降阜下,如出壺口,過龍門而面馀。緡使者之俸馀也,彌月畢工役之征,繕之暇,未廢事也。呼民取飲,則缶并、、瓢、勺、罌、盎之屬早具。丐者或以織柳之器來,或手掬而飲。老者、弱者、盲者、跛者,群熙熙然。知惠之逮我也。記此落之,凡有事于此者,條其銜名碑陰。歲在元黑戈氵君灘壬申 ,月紀屠維作噩八月 。左宗棠撰并書。
此書屏啟首章為“旗常懋績”朱文 ,名下用印二方,一為“大學士章”白文 ,一為“青宮太保恪靖侯”朱文 。此記在“左宗棠文集”卷四有記載。更為詳盡的在《左宗棠書牘》中有:同治十一年“與吳南屏同年書”云:“……飲和池一篇實隴中一奇。余因全城缺水,居民艱汲,恐一旦有事,汲道斷而城弗守。又渾流重濁,抉泥與沙,飲之者多愚魯悍鷙。遂決為此。二十年后茲邦其昌乎﹖拓本奉寄,老人見之,將謂此件乃仿子厚也”。
在194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李翰才著《左文襄公在西北》一書中有“惠民之政”一段記載:同治十一年文襄公在陜甘總督衙門前左旁開鑿一個“飲和池”,水從衙后黃河引入……飲和池的開鑿,為文襄公得意之作。他仿柳州文體,做成一篇記;又用他古茂的小篆寫成刻石。可惜后人不知愛護,建筑電報局房屋時竟把它夷為平地。為新建設湮沒了一個先賢遺跡!書后“結論”部分,對有年月可考的寫了一個大事記,其中有:“清同治十一年即文中元黑戈氵君灘 八月即屠維作噩 鑿《飲和池》。”
從上述這些資料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年左宗棠鑿池引水的思路,他考慮到一旦有戰爭,城中斷水,城池不保。目前,百姓已經艱于汲飲,生活十分困苦,因此他不惜用自己的俸祿鑿池引水。這樣既可消除后患,又解救百姓眼前的艱難。表現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難能可貴的高尚品德。在與友人的書信中,他流露出對當時此舉是十分欣慰的。他不僅有武略而且文才也很高,對自己撰寫的飲和池記,認為可與柳宗元文體相媲美。他還用古茂的篆書寫成此記,刻石立碑。拓本寄奉友人,作為書法家用以刻碑勒石的作品,自然是得意之作。在書牘最后更眷念著二十年后蘭州能否更加昌盛﹖只有具備博大胸懷、體恤人民的賢良才會有如此的作為。
可惜后人并不以為然,更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竟然將先賢遺跡鏟除殆盡,使之從蘭州土地上徹底消失了這篇親筆書寫的墨寶能完整地保留下來,真是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