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印]: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余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花押印]:花押印又稱“押字”,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封泥]: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后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基本訓練與創作。
[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現將部分鈕制列舉于右,以見一斑。
[隋唐以來的官印]: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于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fu 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于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創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于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今體字印章]:在漢字中,篆書由于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后,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并不限于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于章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收集印 齋館印 閑章]:印章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于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文征明就說過,他的書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
[文彭、何震]:文彭,字壽承。書畫家文征明的長子,善書畫尤精于隸書,篆刻娟麗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學生,精于文字學,治印一變文彭之風呈現古樸蒼勁的風貌。宋元以來的印材大多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傳說至文、何開始以“燈光凍石”(青田石一類)治印,風靡印壇。印材的改革對篆刻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彭、何震努力揚篆刻藝術被尊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為典范。何震的風格名重一時、后人推之為皖派(也稱“黃山派”、“微派”)的開創者,與
[皖派]:明代繼何震之后,首先有蘇宜、程樸、朱簡等專學秦漢,風格蒼古樸茂。到明未,汪關父子一變何震之法,專攻漢鑄印,以工整流利為其特點。至清初,安徽縣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龍努力改變當交的習氣,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稱“歙中四子”。這一發時期的諸家由于他們幾乎都是安徽籍人,故歷史上一般總稱為“皖派”(或徽派),并宗立派的鄧石如(另行介紹)因為是安徽懷寧人,也有稱其為“皖派”的。這種注重籍貫忽略藝術風格的劃分方法,常常缺乏嚴密的科學性。故往往同屬皖派,風格卻截然不同,這就是我們應當注意的。“皖派”在清代影響廣泛,浙江山陰的董洵、王聲、江陰的沈風,甚至浙派創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汪關字尹子,原名東陽。明未人,安徽黃山人,寄居婁東(江蘇太倉)。篆刻雖屬皖派。卻與文何風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漢,能在工穩中再現漢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運用印文的并筆,破邊手段,發展了篆刻技法。善以沖刀治印,刀法穩實,布局謹嚴。所以他的作品成為印家漢印有榜樣,后世不少印家是通過汪關的作品來領悟漢印的神韻的,例如喬居常熟的莆田人林臬就受到他很深的影響。
[四字印]:四字印的常用章法有以下數種:初學章法,暫不宜設計多字印,等到二至四字印能熟練安排后,再學多字印設計。初學先宜設計平正一路,路滿白文等。到有了一定基礎,方可在字體、筆劃粗細風格等方面加以變化。摹印并選臨右例各印,試采用右例某一形式,設計下列古代樂曲名各字篆刻如下:
[浙派]:浙派是與皖派同時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由丁敬創始,黃易、蔣仁、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繼之而起,由于他們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們連同效法他們藝術風格的印家,總稱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稱“西冷八家”。浙派與皖派一樣,都崇尚秦漢璽印,刀法上成功地應用澀堅挺的切刀,來表現秦漢風貌,以其古樸雄健的風格有別于皖派諸家的柔美流暢,所以有“歙(皖派)陰柔而浙(派)陽剛”的評論。浙派藝術支配清代印壇這一個多世紀,影響極深遠。
[其它各派]:在皖浙兩派發展壯大的明末清初,還存在著與這兩派有淵源關系的其它一些流派。如較知名的有“莆田派”與“云間派”等。?“莆田派”以明福建莆田人宋玨(比玉)為首,故又稱“閩派”。這一派的后期名家林臬的作品古雅精麗,酷似汪關,亦有一定影響。“云間派”的主持者為王曾麓父子。這些流派的作品,大多缺乏新意,充其量是前輩名家的流風余韻,最后終于從印壇上逐步隱退、消逝。
[鄧石如]:鄧石如,原名琰,他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漢金石碑刻,篆、隸、真、草被認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書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漢璽印為唯一的取法對象的狹隘天地,擴大了篆刻的表現范圍。作品蒼勁莊嚴、流利清新,開創了一代印風。極大地影響了稍后的吳熙載、趙之謙、黃杜甫和吳昌碩,從而為萬紫千紅的晚清印壇奠定了基礎。鄧石如雖然也列為“皖派”,但由于影響深遠,一般專稱為“鄧派”。
[吳熙載]:吳熙載,字讓之,書畫篆刻都精,篆隸功力很深。為清代理論家包世臣的學生。他的篆刻最初取法漢印,三十歲左右看到鄧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于是、篆刻均師法鄧石如,從而把“鄧派”藝術推向了高峰。由于鄧石如作品傳世甚少,所以名為師法鄧派者實際大多以吳氏為宗。他的作品對黃杜甫、吳昌碩有很大的影響,吳昌碩曾說過,“學完白(鄧石如)不若取徑于讓翁(吳熙載)”。甚推崇可想。吳熙載的篆書飄逸勁健,表現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筆,筆意圓轉流動,氣勢醋暢淋漓。每字結構的轉折連接處和線條的延續處,都充分表現了的用筆。邊款多作單刀草書,像他的墨跡一樣絹美,都可說是別開生面。師承鄧派的名家還有吳咨、徐三庚等人,雖各有成就,但均不能與吳熙載相比。鄧、吳的成就,不僅因他們的作品出眾,更重要的是他們不一味摹仿前人作品,對篆刻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具有革新意義的貢獻。
[趙之謙]:趙之謙,字bian叔,別號很多。他是鄧石如之后,獨具創新精神的大藝術家。書畫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兩派,在秦漢璽印的基礎上,吸取了秦權量、詔版、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資的領域,別創新格。趙之謙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筆有墨,所以虛實對比感十分強烈,朱文生動活潑,白文穩健雄渾,偶以單刀刻印,成為篆刻藝術寫意派的先驅。他用北魏書體來刻款識,或單刀入石作陰文款識,或效法“始平公”作陽文款識,在方寸之間,重現北魏書的雄偉奇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趙之謙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輩大家丁敬和鄧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時代的吳熙載,篆刻藝術通過趙之謙又邁入一個新的天地。
[黃士陵]:黃士陵,字牧甫。安徽黟縣人。父母過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為業,后長期客居廣州,因此藝術上可稱他的一派為“粵派”。篆刻初從浙派入手,逐漸進入對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的研究。后來到北京友人看到大量的金石資料,使他大開眼界,于是在秦漢的基礎上進一步取法錢幣,秦權、漢鏡、碑碣、瓦,特別著意于商周銅器、兩漢金文,終于在皖浙兩派之外,自成一家。黃士陵的篆刻運刀爽利,不加修飾。白文取法漢鑄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趙之謙的基礎上以薄刃沖刀
[吳昌碩]:吳昌碩,原名俊卿,別號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藝術家,與吳(熙載)趙(之謙)黃(士陵)并稱晚清四大家。詩書畫印造詣極高。他的篆刻先從浙派的陳鴻壽入手,繼學徐三庚、趙之謙,最后通過吳熙載和錢松的刀法,加上對秦漢璽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終于在轉益多師中得到統一,形成老辣挺勁,雄渾蒼古獨特面目。吳昌碩的早年涉獵甚廣,中年以后專攻石鼓文,結合吉金文字的結體用筆,樸茂雄健,自生新意,發展了篆法,從而為他的篆刻突出陳規、自立門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使用的鈍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篆刻顯示出古樸、蒼勁、渾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為繪畫上的寫意派,在晚清的諸家之后,異軍突起,成為近代最有影響的篆刻大師。
[趙時楓]:號叔孺,近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工四體書,精于書畫碑刻的鑒別,擅畫駿馬。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趙之謙、鄧石如直追秦漢,對周秦小璽及宋元圓朱文猶有獨到功力。在篆刻藝術中,實際上存在有仿漢鑿印兩種流派,趙時楓正是近代繼承漢鑄印端重嚴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