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文獻又可稱之為碑。碑的原意是指無文字的豎石,后來,凡刻有文字的石頭皆可稱碑,這大約是漢以后的事。如今,除刻帖之外,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銘等皆稱碑。當然,原來狹義所指的碑(家墓之碑等)及刻石也包括在內(nèi)。
石刻文獻是珍貴古代文字記錄。盡管歷代石刻浩如煙海,然或遇自然風化,或遭水雷震之厄乃至兵劍之災等人為毀損,至今已十不存一。因而,人們較早開始將石刻文獻進行重刻、翻刻或偽刻。故對各類石刻的鑒定與辨?zhèn)问种匾?/P>
第一、須參考前有的著錄與鑒定。清王胡的《金石萃編》系總結(jié)前人論術(shù)賓集大成之作。近人方若的《校碑隨筆》專以查考字跡損傷,對鑒定石刻拓本時代極其有用。
第二、看裝潢屬于何年代。一般經(jīng)名家收藏的本子裝幀必很講究。工料細膩,年代愈久紙色愈雅。尤其須注意那些表面看似華貴,而工藝粗劣的拓本。只要仔細辨別,就可見質(zhì)量粗劣。
第三、看題記跋語。古拓往往因流傳有緒,歷經(jīng)名人收藏鑒別、作題記跋語于其上,其本身價值更能提高,鑒別者也往往迷信名家而深信不疑,殊不知作偽者正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而大做手腳。比如,可以移花接木,將名人題跋割下裝裱到偽本上,或干脆做偽跋來抬高身價,所以一定要細看題跋內(nèi)容是否符合碑刻內(nèi)容,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其中必有詐。
第四,看印章。偽印特征有:刻寫不佳、印色不純、年代不同的收藏印因一次性作偽而色澤竟可完全一樣。整張拓片,印應鈐在首二行或末行以下空白處。裝裱本則鈐在首頁右下角或末頁空白處。若有多家藏印,則名家所鈐之印應是應四周而后中央。
第五,看紙質(zhì)。宋拓本以白麻紙為多。至明代以后,紙線紋皆三四分長,比較工細。明代又有白棉紙見用,其色白不亞于宣紙,拓本多見明前、中期。明末清初時,此紙質(zhì)質(zhì)量降低,發(fā)黃且粗糙。清拓多用地方產(chǎn)紙,最著名者為宣紙。
第六,看墨氣,舊拓特別是珍本往往用墨考究。偽作急于求成,意在獲利,用墨平淡且粗劣。
第七,看石花。天然石花非常自然,人工難以仿刻,仿石花人為雕鑿痕跡明顯。
第八,看紙色。染色充舊一般分別采用茶葉、顏料、明礬、瓦花等物熬汁染紙。但假貨在色澤上與真品相比,或太過,或不及。
第九,看版別。近代印刷工藝發(fā)達后,精印往往酷似原本,若再加上染色等手法充舊,更易使人真?zhèn)坞y辨。區(qū)別時持原物在陽光下細看,影印本字口平滑、表面有油光、紙質(zhì)不易吸水。鋅版制品拓墨粗獷,字紋細處不夠細挺。
第十,注意殘損程度、有無刮補。有的舊拓原字豐腴,因年代關(guān)系,后來的新拓字體變得纖細,作偽者便用刀將拓本筆劃刮寬。有的拓本殘破,往往用紙墨相近的翻刻本或新拓本補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