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19年率眾臣登泰山封禪,并在泰山極頂的碧霞祠西側玉女池畔立碑歌功頌德,以詔天下。頌文由當時的丞相、書法家李斯以小篆撰寫。
秦小篆的特點是線條圓潤,筆劃簡練,形體秀麗,每一個字的偏旁部首都有統一的寫法,因此,秦小篆在我國文字史上和書法史上均有著重要的地位。
秦泰山刻石經過多年的自然風化和磨礪,至宋代時整個碑碣已難覓蹤跡。公元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兗州太守特意獻出珍藏的四十余字的拓片。
到了清代,殘石又遭劫。1740年(清乾隆五年),碧霞祠遇火災,刻石殘片又一次遭戮,被湮沒于廢墟之中。1815年(嘉慶二十年)一位參加過當年修整玉女池的老人,在談到秦泰山刻石時,對旁人說,他在玉女池中曾經看到過一塊秦刻石的殘片。此事很快被當時的泰安知縣汪汝弼得知,他便與前任知縣蔣因培一起,在碧霞祠玉女池中找到兩小塊殘片。此時,碑文已所剩無幾,經辨認,僅有“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十字。后來,將該殘片轉移至泰山下東岳神廟岱廟內安置保存。1890年(光緒十六年),殘片被盜,時泰安縣令毛蜀云嚴令戒嚴查找,最后在泰安縣城北關的一座石橋下(現泰安市聾啞學校北)找到,并重新置于岱廟。1910年(宣統二年),泰安知縣俞慶瀾又在岱廟西側建石屋專門保護。1928年,又將殘片置于岱廟的東御座內保護。1979年重新建亭保護至今。
對于秦泰山刻石,歷代均有評價。元朝的郝經在其《太平頂讀秦碑》的詩中贊道:“拳如釵股直如筋,屈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鼻宕羲耐跫议庞?82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在題秦泰山刻石的一首詩中寫道:“訪古因奢舊,臨池意渺然。零星兩片石,卓越二千年。體變周宣王,功垂漢武先,只今題勒壁,誰共此留傳?!蔽覈F代文學家魯迅先生對秦泰山刻石的評價是:“質而能狀,實漢晉碑銘從出也。”目前,現存的殘片中實際僅有七字能夠隱約可讀,這七字是:臣、去、疾、臣、請、矣、臣。由于秦泰山刻石珍貴的歷史價值,目前市場行情雖然沒有達到價值連城的程度,但也確實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