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文字之石,大家習(xí)慣稱作“碑”,其實碑只是石刻文字的一種,刻碑于漢代興起,在此之前的石刻文字,稱為“刻石”或“碣”。
刻石之名由來已久,比"碑"更為古老。宋初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秦國的《詛楚文》應(yīng)該屬于刻石,文字屬籀文系統(tǒng)。《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上說:"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峰山,立石,與魯諸生議,刻石頌秦德。"此后就把秦始皇為了使自己的公德萬代流傳而刊刻的6塊石頭稱為"刻石",即《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之罘刻石》等。《說文解字·敘》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泰山》等刻石上的字體就是小篆,據(jù)說出自李斯之手筆。小篆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幫助下對古文字進(jìn)行的第一次官方的整理和改造,所以《泰山》等刻石上的小篆無論在漢字史上還是書法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小篆雖然是秦代由國家規(guī)范的正體文字,但它并沒有擺脫古文字線條繁復(fù)、體勢拘束的格局,不便書寫。故與小篆同時,民間卻開始流行一種"解散篆體"的隸屬。漢興而承秦制,隸屬得以更快地發(fā)展并廣泛應(yīng)用。但西漢時無論較少見的篆書還是多見的隸屬,一般用于匾額和簡策,刻石很少見。其中最早的是《群臣上壽刻石》,是一豎行篆書,字已含有明顯的隸屬味道。此外的西漢刻石皆為古隸,即無波磔的隸屬。《萊子侯刻石》全文35字,是西漢刻石中字?jǐn)?shù)最多的。另外還有《五鳳二年刻石》、《魯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廣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楊量買山刻石》等。
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刻石,比較著名的有:石鼓文,秦始皇刻石和河北平山縣的戰(zhàn)國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