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石是出產于福建壽山溪流中和水田地底下的古沙層中,俗稱“田坑”。其品種除田黃為大宗外,還有比較少見的如紅田、白田、銀包金、銀包翠、金包銀、烏鴉皮等多個品種。
所謂“銀包金”,即外表包裹著薄薄的一層淺色白皮,肌里仍為黃顏色的田坑石。田黃是壽山石中的瑰寶,素有“石帝”的尊號。常言道,“黃金易得,田黃難求”。而“銀包金”的產量據說僅有田黃的幾十分之一,其珍稀程度可想而知了。
這枚“銀包金”亦為隨形掘石,高10厘米,重量達800克。田黃一般是按克、兩計算的,按現在的標準,50克(一兩)以上即為成型田黃了。可以想像,800克對于田黃是個什么概念,況且還是田坑中罕有的“銀包金”。另外,此方印章不僅僅是單純的大、份量重,且質地、顏色、雕琢、篆技均有其獨到之處。現分述如下,以和讀者同好共賞之。
其一,此方印石的生成形體好,長、寬、厚比例協調,看上去飽滿、渾圓,狀似一直立的饅頭。用手觸之,極其細膩、溫潤,猶如嬰兒肌膚、剝了殼的熟雞蛋。而且其顏色正、色差明顯,外裹的“銀”皮雪白耀眼,肌里的“金”色燦爛奪目。透光細看,絲絲紅筋隱隱浮現,蘿卜紋密布其間。幾條不規則的格絡,色淡而淺顯,田坑特征畢現無遺。
其二,此方印章隨形而琢,雕藝精湛。題材取自明清文人熱衷表現的幽雅之山水詩境、平和嫻靜的人物氛圍。整個畫面浮雕山水巨石、古木蒼松。在險峻的山巖和崢嶸的硝壁間,祥云朵朵、緩緩游動,幾只仙鶴在云中翩翩起舞;一簾瀑布從高處直瀉而下,穿橋過澗;丘間林下,一老一小正相對低語,眼中露出喜悅和安詳。巖下溪中,一漁翁正撐著一葉小舟,蕩開一池清碧的潭水……整幅畫面恬靜悠閑,層次感強,極富山野情趣和生活氣息。
其三,此印為清代名士所鐫。印面文字為“君不見,管鮑貧時克此道,今人棄如土”。旁題行書小字款“辛亥之秋胡良銓刻”。查《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獲知,“胡良銓,字衡甫,安徽績溪人”。胡氏雖算不上篆界大家,但此印功力卻不可小覷。觀此細線朱文,布局合理妥貼,極具匠心,用刀勁健挺拔,雋秀精美,絕不是一般的俗手所能為。印面文字內容則借春秋時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道德典故有感而發,對作者當時世風的喟嘆,寓意深邃,富含哲理。胡良銓為筆者鄉梓中人,除此“銀包金”印外,且尚藏有胡氏刻印十幾方,俱穩妥大方、秀逸而有法度。此印作于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應是胡良銓晚年成熟時作品無疑。
此方印章為名石、佳構、名刻集于一身,實為難得。然而,尤值得一提且令人心儀的還是此印的“銀包金”材質。如此碩大而嬌美、顏色濃艷之“銀包金”,也就僅此一件。在和眾多藏玩古印章同道接觸交流以及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后,亦未曾見過這么大的田坑“銀包金”,真不愧為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堪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