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使用的材料,歷來有金、銀、銅、玉、錫、鐵、竹、骨、犀角、象牙以及石材等。以下著重介紹石質印章的辯識,因為明清以來流派印章的高手們多以石才制印,而市面上的偽制印章,向來也以石印的比重為最大。
石材印章的鑒別,一般有以下幾個過程。
一、看印才屬性。
在辯識一方印才之前,對于其出產地點和品類,首先要有一個全面的估摸,或屬青田,或屬壽山,或類昌化,抑或內蒙巴林等等。
一般的石質印才,總有他時代和外觀上的特征的。內蒙巴林石的出現,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因此,即使有名家印作的刻面,亦應毫不猶豫地當代篆刻家的范疇之內。在這個大前提下,來認識近代、現代以前的篆刻作品,便也有了時限和印才上的相對參照依據了。這樣,在推斷明代以后的篆刻作品時,我們大體可以得出其取用印材基本屬于青田、壽山、昌化這三大坑口的結論了。當然,在此范圍之外,偶爾也會有一些其他品類的印材(如艾葉綠、大松石、煤金石等),但這是極少數的。
所以說,我們只有從根本上確認篆刻印材的出品屬性,才不致偏離進一步推敲審察對象孰真孰假、孰優孰劣的正常軌道。
二、看包漿成色。
傳世印章的年代既久,在外觀上必然會有一種陳舊的陳色和包漿。這種現象尤同家什日用品之類,使用五年和十年的成色就大不一樣。若再使用二十年立判。印章一物,純為把玩一用,試想在經過了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摩挲之后,將會是什么模樣呢?從成色上講,年年歲歲的日積月累,為其披上了一件稱“包漿”的外衣,而這一外衣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形成的。因為時間上的長短,成色有程度上的不同。
俗語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如面對一方印章的成色一時辨別不清的話,則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取出年代相近的印章實物來作一番比較,多少會有所獲知的。
三、看特異表象
作偽者所使用的印章材質,一般為新材和劣作。為了在較短時間內使印材變得帶有陳舊氣息,即常人所說的"舊氣",便生發了許多種"做舊"的手法。
印章上的"做舊",最為常見的有入土、入油和入火三種方法。
入土深埋,一任地下水土滲透進去,使印材慢慢改變質性,使原先生澀的石質,逐漸變得渾潤。這個方法因短時期內不能奏效,故多已不用。
入油之法可分兩項來說。入油浸泡為其一法,即將印石投入到盛有油液的器皿中,在充分吸收油液的過程中,逐漸改變石性.這個方法亦因頗費時日且效果不彰而為人所棄用.入油之法的另一項,則是文火將印材在油液中煎煮.此法使油液迅速侵入,并使原先品質較優的印石頓生華美瑩透之感。
入火燴制是一種最為多見的作偽方法。這一方法在操作上并不復雜卻生效明顯。市肆上常有持此類印章作兜售者。入火燴制因加入墨汁,印石盡管通體上完全完全無明潤可談。但售假者卻依然利用收藏者急欲購置老舊印石的心理和錯覺,使這些純以劣石制成的貨色得以高價賣出,令匆匆買進的購客后悔不已。
作假印石還有一種手法,便是將印石略加溫度炙烤,使之出現少許龜裂,然后浸泡于摻有顏色(一般為淺黑色、紫醬色和深黃色)的液體(水或油皆有)之中,待顏色沁入后取出,這樣在作假者手中,便越是奇貨可居了。
近幾年來,聞說在印石材料的作假上,已經運用了空前高明的科學方法和化學手段 。其顏色之艷亮,品質之精美,完全超出了人們習慣認識和想象。如果將這些新出印材較之眼下業已司空見慣的雞血石假章,想來一定高出許多籌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