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稱陰文為“款”,陽文為“識”內容是署作者名號、年齡、刻制日期、地點,也有注明該印師法的來源,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附刻詩文,甚至配以圖案等等,文字各體兼備,形式極為豐富,是印章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刻款如逢橋鈕,瓦鈕以孔之間兩面為左右,獸鈕則刻者面對獸尾,刻款位置以左側為主,刻不下可順序向前、右、胸前續刻,也有只刻于頂端的。
鈐印前必先刷凈右屑,蘸勻印泥,使內勁均勻地著力于印面各部位,輕輕揭紙即可。印章用后宜用軟布措凈,軟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簽挑剔,不可用金屬利器刻制。
[怎樣臨刻邊款]
邊款有雙刀刻,單刀刻。白文大都是單刀,朱文用雙刀,練習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側先寫后刻,刻完拍墨檢查效果,熟練后不妨先將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鋒角一按即成“點”,從右向左刻去即成“橫”(微見右高左低),從上向下刻即成“豎”,在一豎結束時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鉤”,上鋒向左斜刻成“撇”,下鋒角向上按即成“捺”。各種字體的刻法均須多琢磨實踐,自能觸類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譜中名家所刻邊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學習借鑒。初學者如文句組織困難,以只署單款(作者名字)為宜。
[怎樣拓邊款]
1、將皂水洗凈刻款一側,均勻地涂上清水或極稀的白芨水。?覆以連史紙或薄宣紙,務使紙面平整。
2、紙面壓上它紙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貝紙覆蓋,隔紙輕刷每個部位,并不斷更換拓紙緊貼印石,力求款識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石紙,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層濃度合宜的墨(先在廢紙上拍去第一層濃墨),在拓紙(緊貼石面的第一層紙)上逐層輕捷拍打,從無字處折至有字處,反復拍至全款墨色勻凈為止(墨色濃淡,厚薄可以靈活掌握)。
5、待拓紙干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干時揭下則起皺。
附:如拓紙與石游離,則說明石上油污未洗凈,如局部脫起,可用唾沫輕涂脫處吸干后再反復補刷。
初學篆刻,宜以摹印臨刻滿白文為主,暫可不用拓款。
[摹仿創作]
摹仿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論詩書畫印,一味摹仿不想創造,不沒有出息的表現而認為一切容易,不講傳統,不論不類地報謂“創造”,其實是“捏造”。這時好比學騎自行車,開始有人扶,慢慢試著自已騎,最后達到能得心應手地駕駛。在大量摹印,臨刻古印、名家印的基礎上,開始使臨摹與創作結合,可選挪十印、名家印中有相同類似的字加以拼湊,再逐漸過度到摹仿某一內格試行創作。
套用古印或名家印中某一形式,變換印文內容,即“舊瓶裝新酒”,仍要不失古印貌,表現名家印的神味。待到這一步熟練了,才可放手創作,以致到了一定水平后考慮創新。不少享有盛名的印家,在取得高度的藝術成就之后,偶爾還戲擬古印,充實以新內容,十分有趣。
[創作]
學是為了用,摹印、臨刻古印、名家印,就是為了今后用學習到的傳統技巧進行創作。對青少年篆刻愛好者來說,臨摹古印名作,練習古文字知識等基本功仍是主要的。應將臨刻千百方印作為努力目標,如能結合進行一些創作可不使學習枯燥,同時也應關心報刊與展覽會上別人的創作,區別其水平和格調的高低。“閃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提高鑒賞能力也是不學習的重要方面。
印章的章法,隨形布局,千變萬化;刀法也不僅僅單純是沖刀、切刀;執刀,刻法等學習方法也因人而異,沒有死板的公式。這里提供給青少年摹刻愛好者的只是基本知識,有一定基礎后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如能做到“博覽(印譜及古文字資料)、勤書(寫篆字)、細察(分析名印)、強記、廣思、(創作)多刻、活用、求變(將來考慮創新)”,必能由生疏到熟練地創作出好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