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籍山西,出生在江蘇洪澤荷鄉,水鄉的人們愛荷,喜植荷蓮,每每有塘有水的溝溝洼洼,都有荷蓮可見,每當春夏之交彎曲的荷塘,彌望一片綠葉,葉子高出水面,荷花盛開時,如同亭亭玉立的美女,穿著淡綠色的舞裙,站在有層次的綠葉中間,淡紅色、白色點綴其間,有的裊娜開著,有的含苞待放,真如荷塘中粒粒明珠,如同出水美女。但微風過處送來陣陣清香。一般荷塘水淺,清澈如鏡可見魚兒自由游蕩。不亞于西湖花港觀魚之感受,往往使人陶醉,使人迷茫。
在舊社會洪澤有一傳統的迷信的習俗,孩子出生后,要請算命的瞎子先生排排八字。我被一算大事不好,命中缺火,又缺水,很不吉利,所以學名中帶了個“石”字,取暗火。小名取蓮子二字以視水中之子。這還不算妥當,三歲時父母為我備了一玉雕小件“并蒂蓮”佩帶,以祈福、驅邪、避禍、護身,人生苦短,彈指數十年過去,顛沛流離,經歷了多少苦難,嘗盡了人間酸、甜、苦、辣,這小小玉件并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幸福,時屆古稀之年一介貧民而已。愛好收藏以來,把它當成一件雅玩,每在品味之時,從雕琢風格上看,應屬明代作品,雖粗獷,而刀法流暢,全品無棱角可見,使人有樸而不俗,直而不拙之感,光滑雅致,寶漿光亮,黑漆古斑塊點點,應系出土之物。兼之歷數十年把玩,已完全盤熟,見之賞心悅目。
我國玉文化淵源流長,史前至漢唐,多以玉雕件做禮器,如:琮、璜、硅、璧之類,佩飾非龍即鳳,或瑞獸人物,往往打上了階級烙印。時至宋代、由于社會的發展,玉的資源被大量開發,料原隨之豐富,在兩宋時期曾出現玉件復古、仿古之風。但科舉吉祥物開始出現。宋代是我國科舉最發達時代,一股醉心功名之人認為通過科舉可以一舉成名,成為高官,得到厚祿。于是歌頌功名的玉雕作品應運而生,并成為文人學士雅愛之物。像“魚化龍”有鯉魚跳龍門,“鴨子”有一甲一名,“仙鶴”有一品當朝,“蓮花”有年年如意,“猴”有封侯。“馬”有馬到成功,一馬當先。“芙蓉”有夫榮妻貴。各種不同的吉祥寓意,在當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貧民百姓,無不喜愛這類作品。宋代玉雕工藝,和書畫風如出一脈,注重寫實,不論大小件,均栩栩如生。尤其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比宋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概念式作品,也隨之出現,顯示夸張格調,使人有種俗氣的感覺,此件以一塊老山子料,雕琢成大小蓮蓬并為一體,稱之為“并蒂蓮”,俚語云“啟開芙蓉(蓮花),蓮蓮(年年)并蒂”含夫婦終身相伴,白頭偕老,寓意吉祥,在明清時代,多以玉石小件,作為禮品互贈為時尚。“并蒂蓮”玉雕作品當時可能作為婚嫁信物,與“連理枝”有同樣含意,亦當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