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舊石器時代,如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頂洞人,以穿孔獸牙作為裝飾品隨葬,這標志著人們審美意識和原始藝術的萌芽。同時先人們還用獸骨、獸角制造工具,從事狩獵活動。到了新石器時代,骨、角、象牙器的制作,已很普遍,有的器物上面還刻有精細的紋飾。如山東濟寧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回旋紋透雕象牙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獸面紋嵌松石象牙杯”等,均屬原始社會具有代表性的牙骨器。
明代初期,鄭和航海,增進了中國與南亞、非州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使象牙原料的引進量有所增加。隨著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也相應普遍流行起來,各地紛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牙雕傳統工藝。
自明代興起了以各種雕刻器物作為文房用具,來裝飾書齋之風氣,除官方手工藝和民間作坊制作外,一些文人中的工藝愛好者也加入了雕刻行列,參與工藝美術的活動。
由于文人加入雕刻領域,因而雕刻與繪畫相結合便是這一時期突出的特點。文人親自設計并自畫、自刻,雕刻中溶入畫風,又將畫筆所不及的地方,用刻刀表現出來,使得這一時期雕刻風格的書卷氣特別濃重。于是,在明末清初,出現了一批具有文人、工匠雙重身份的特殊手工業者,他們的作品,風格各具特色,有些文人由于文化修養很高,加之愛好雕刻成癖,一些立意清新的作品不斷問世,產生很大影響,對雕刻藝術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明清牙雕的另一個特點是作品題材多是以文人隱逸生活為主題。如“庭園生活”、“竹林七賢”、“溪山行旅”、“訪友”、“香山九老圖”等等,盡管畫面雕刻不同,但意義相仿,這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分不開的。許多名士或因不滿當朝的統治;或懷才不遇,不入仕路;或寄居寺院、山林,以詩畫自娛,甚而親自刻制各種工藝作品,如竹、木、牙、角等,自畫自刻,以清高的意境抒發自己的情懷。因此,以反映社會現象、表現個性,寄托精神為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不斷涌現出來。
文人對雕刻藝術的喜好與崇尚之風氣幾乎主宰了當時上層社會的藝術欣賞領域。這種風氣傳入宮廷,受到皇帝的賞識,隨之一些有名氣的工匠先后被征入宮內服役。
至雍正、乾隆兩朝,象牙雕刻進入鼎盛時期,技藝異常精湛。雍正對西方藝術比較偏愛,乾隆又較喜好仿古藝術。因此,雍正時的牙雕制品有巧、薄的特征,而乾隆時的牙雕制品則有古、雅的特點。但在雕刻技法上,則又都具有精工細作、巧妙絕倫的統一的一面。與其他工藝品的發展一樣,牙雕工藝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高峰。從下面兩件牙雕作品,即可得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