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研究近年來方興未艾,研究方向已從對玉器的單體鑒賞轉為對玉文化的整體探討。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玉文化的實質和真諦,取得了一大批學術成果。
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會長楊伯達教授在參加“中國朝陽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
論壇”時,對記者發表了上述談話。這位81歲的中國玉文化研究權威人士披露,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光是全國性的大型玉文化研討會就舉辦了6次,學者們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進行了有價值有意義的爭鳴與探索。
中國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郭大順研究員告訴記者,玉器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禮器之一。5000年前的紅山先祖在把玉作為王權象征物和通神媒介物的同時,已賦予了玉以道德、價值觀念。玉器在中國歷代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代有創新,持續不衰,成為中國傳統美德的載體和傳統價值的體現物。
記者了解到,在23日至25日召開的“中國朝陽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上,數十名與會學者提交了自己的學術論文,闡述了一些新穎的學術觀點。楊伯達教授指出,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勾云形器是最重要的事神用巫玉,這說明紅山文化群體是以崇敬云天為己任,創建了高度發達的東夷玉文化板塊,且可能與“黃帝受命有云瑞”“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的記載有密切關聯;臺灣臺南藝術大學黃翠梅教授認為,紅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原型可能是猛禽;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雷廣臻教授發現,紅山文化玉器與黃帝圖騰有對應關系,蘊含著龍鳳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