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春草綠,野棠飄香玉。四月初,正值春日明麗,芳草如茵時節,記者來到中州名鎮———鎮平縣石佛寺鎮采訪。
在享譽海內外的玉雕灣,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碧波蕩漾的人工湖水,鱗次櫛比的歐式樓群,寬闊氣派的玉文化廣場,人聲鼎沸的交易場面……玉歌飛揚,風鵬正舉,好一幅現代的“玉鄉清明上河圖”。
鎮平玉雕加工業歷史悠久,是著名的“中國玉雕之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該縣玉雕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可以說已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階段。據統計,目前,該縣95%的鄉鎮都有玉雕加工業,全縣擁有玉雕專業村100多個,各種形式的玉雕加工企業1.1萬家,從業人員20多萬人。玉雕產品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超過15億元,出口創匯占全省玉雕行業的80%以上。在石佛寺趙河兩岸,長達13公里的“U”形玉雕長廊,更出現了“戶戶可聞機器聲,家家可見琢玉忙”的生動景象。該鎮黨委書記徐文磊告訴記者,僅玉文化廣場及中心商貿區,就容納各類珠寶玉器門店500多家,每天吸引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游客、商人5000多人次,近5000個玉雕品種日成交額超過200萬元,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玉器加工銷售中心。
玉雕灣只是鎮平玉雕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典型縮影,是玉雕之鄉的一顆璀璨明珠,但一系列生動的數據足以說明,近年來,鎮平縣委、縣政府在玉雕產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把玉雕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色主導產業來抓,創新發展理念,豐富產業內涵,打造文化品牌,挖掘產業潛力,已初步實現了鎮平玉雕由“無中生有”向“有中生優,優中更強”的歷史性跨越,形成了引起海內外普遍關注的“鎮平玉文化現象”。
審時度勢,確立產業發展新定位
早在1995年,鎮平就被命名為“中國玉雕之鄉”。如何使這塊金字招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含金量,是縣委、縣政府決策者深入思考并急切需要破解的重要課題。為全面了解國內外玉雕市場現狀,準確定位鎮平玉雕的發展方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帶領玉雕產業重點鄉鎮的負責人及業內權威人士,北上遼寧岫巖,南下廣東四會、揭陽等地考察學習,把脈國內玉雕市場發展趨勢。考察學習歸來,一方面,為玉雕產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而振奮:珠寶玉雕飾品已由“高端”消費品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收藏、饋贈、玩賞的新寵。數字顯示,近幾年,僅國內市場,較有特色的玉文化產品,年銷售額都在1000億元以上,且以年均10%的需求增長。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到鎮平玉雕產業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以遼寧岫巖等地為主的玉雕主產區以其資源優勢,“蛋糕”越做越大;廣東四會、揭陽等地則以其區位優勢異軍突起,市場規模迅速擴張,產業效益不斷提升。而鎮平玉雕,雖然經過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但產品檔次低,文化品位不高,已成為制約玉雕產業發展的“瓶頸”。
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鎮平縣委、縣政府提出,在玉雕產業的發展上,必須選準玉文化建設這個突破口。在發展目標上,依托“中國玉雕之鄉”和“中國玉文化中心”兩大品牌,著力打造兩大玉雕產業基地,即把鎮平打造成為中西部地區最具實力的以玉雕為主,以石雕、骨雕、仿古制品為輔的工藝品加工銷售基地和中國玉文化研究傳播基地。在工作重點上,大力弘揚“中國玉雕之鄉”和“中國·南陽(鎮平)玉雕節”品牌優勢,提高工藝水平,擴充文化內涵,通過高標準提升打造,使鎮平玉雕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中贏得新的發展空間,為鎮平建設全國“特色玉文化產業名區”奠定堅實基礎。
文化注入,賦予產業發展新內涵
縱觀我國7000多年的玉雕產品發展歷史,一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置身于鎮平玉雕產業發展之中的縣委、縣政府決策者和業內人士,在選準了“文化興業”這一突破口后,便開始了對玉雕這一全縣支柱產業發展的換位思考,這就是,依靠文化注入,賦予玉雕產業發展新的內涵。
在石佛寺鎮采訪的第二天,恰逢該鎮正在召開“玉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中國寶玉石協會、中國工藝品協會的4位副理事長等40多位國內玉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其檔次類似省一級的專題座談討論會議規模。研討會上,大家一致認為,要使鎮平玉雕產業長盛不衰,必須深入挖掘玉文化內涵,要敢于創新,要在提高玉雕產品品位上下大功夫。同時提出,研究玉文化,絕不能脫離玉產業的發展實踐,要用玉文化來嫁接改造玉產業,賦予其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研討會期間,記者曾隨與會人員到“中國玉文化博物館”參觀。據石佛寺鎮黨委書記徐文磊介紹,該館由武漢大學城市建筑設計院院長趙冰博士設計,建成于2003年9月,總投資2000多萬元。博物館展館面積2200平方米,館內有六大展區,采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00余種玉石標本,珍藏100多件古玉和500余件玉雕珍品。整個博物館充分體現了玉文化的歷史性、知識性和藝術性,被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先生譽為“中國玉雕第一館”。目前,該館已成為中原旅游線上的主要景點,已有省內外30多家旅行社將其確定為旅游產品定點購物單位,日接待游客1200多人次。“中國玉文化博物館”這一標志性建筑的建立,彰顯了鎮平人做大做強玉文化產業的決心與信心。
為提高全縣玉雕專業人員的文化品位,自2003年以來,除舉辦“中國鎮平國際玉雕節”之外,該縣每年都要邀請國內知名玉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前來傳經送寶,至今已舉辦了30多場專題研討會、報告會。為培養玉文化產業后備力量,縣里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建起了18所初級玉雕加工培訓學校,1所玉雕職業高中,1所工藝美術職業中專,年可培訓各類人才3000多人。目前,全縣已擁有各類玉雕專業人才5000多人,其中,玉雕工藝師1200多人,高級工藝師50人,省玉雕大師19人,全國玉雕大師3人,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的民間藝術大師1人。
在玉雕產品的開發上,縣里按照“科技提升,文化注入,豐富內涵,產業升級”的指導思想,將現代科技、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著力打造玉雕精品,提高玉雕產業在海內外的核心競爭力。如在玉雕產品原料和體裁的選擇上,他們采天下美玉為其所用,獨玉、翠玉、碧玉、白玉等100多種玉料,國內國外的應有盡有。玉器雕刻也由傳統的花鳥魚蟲等四大類擴展到田園生活、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等10多個門類,新增品種1000多個。尤其是田園生活類產品,更是一代鎮平玉人的代表作品,無論是外觀形式,還是文化內涵,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如今,在鎮平玉雕界,給產品命名為“海棠依舊”、“一品清廉”、“玉樹臨風”、“鹿鳴聳翠”等富有詩意的主題,已成時尚。
文化品位的提高,使鎮平玉雕再一次成為海內外工藝美術界關注的熱點。據統計,2005年以來,該縣已先后在全國“天工獎”玉雕精品展評會上獲得金獎6個,銀獎12個,銅獎12個,最佳創意獎10個,最佳工藝獎10個,獲獎數量和層次在國內玉雕產區中名列前茅。
據該縣一省級玉雕大師估算,隨著玉雕產品文化內涵的日益豐富,全縣玉產業年均增加產值將超過億元以上。
優化環境,促進產業和諧發展
為提升全縣玉雕產業發展水平,鎮平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玉雕管理局,10個鄉鎮成立了玉文化產業辦公室。同時,從組建產業龍頭入手,成立了“鎮平縣玉神工藝品有限公司”,并用民主選舉的辦法產生新一屆寶玉石協會。出臺了《關于鎮平縣玉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具體操作上,縣里從五個方面入手,規范行業管理。一是營造寬松服務環境。要求工商、稅務等職能部門實行首問負責制,文明執法,杜絕“三亂”。二是營造誠信經營環境。由相關部門牽頭組織,每年在全縣玉雕經營戶中開展“誠信經營戶”、“星級經營戶”評比活動,三年來,共有700多玉器商戶分別獲此殊榮。三是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在各類玉雕專業市場開展“精品店”、“信得過門店”評選掛牌活動,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評比,一年一掛牌。四是營造自律行業環境。在10多個專業市場成立行業管理辦公室,并分門別類成立10多個行業協會,公平競爭,抵制假冒偽劣。五是營造平安的治安環境。以“平安鎮平”建設為契機,建立健全玉雕市場治安監控防范網絡,縣里投資在石佛寺玉雕灣等商貿繁華區域安裝攝像監控系統,組建202人的治安巡邏隊伍,免除了商戶的后顧之憂。
鎮平自古巧匠多,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我們相信,敢于創新,勇于攀登的玉鄉人,在傳承文化,鑄造玉產業時代輝煌的道路上,定能越走越遠,譜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