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玉項飾1987年出土于余杭市安溪鎮下溪灣村良渚文化瑤山遺址,因其出土位于死者頸部,故知為人體的項飾。該件項飾由32節玉管串聯而成,每節玉管兩面對鉆縱向貫通的小圓孔,便于穿繩系帶,各管的長短及孔的直徑略有差異,大至高約3.5厘米,射徑1.3厘米、孔徑0.6厘米,現收藏于余杭市文管會。項飾的每節玉管玉質相同,都是白玉,略帶淺黃黃斑;玉管皆為圓柱體,以中間的一圈凹槽勻分為兩節,每節施刻相背的兩組獸面紋,獸面以重圈為眼,外飾橢圓形眼瞼,以一條凸橫檔為鼻,并以卷云紋勾勒出鼻翼。所以獸面都以淺浮雕的方式凸出于器表,通體細刻卷云紋,紋飾細部又略有差異。
這件項飾玉質精良,紋飾琢刻極為精細,玉管的造型近于同一,在以玉器稱著于世的良渚文化中亦為僅見,堪稱當時項飾之極品,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所能奢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