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玉三叉形器1987年出土于余杭市瑤山遺址10號墓,青白玉,玉質(zhì)精良,有褐斑,器高5.2厘米、寬7.4厘米、厚1.3厘米,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叉形器因其形而得名,或稱山字形器,有學者推測,出于器形及所用部位、使用者的身份等方面的規(guī)定性的考慮,三叉形器與甲骨文的“王”字可能頗有淵源。此器上端三叉平齊,各刻三組形如鳥羽的陰紋,示意完整“良渚神徽像”的羽冠,各組忌狀紋間以及兩條豎向陰刻線相隔;在器物的主體部位施刻眼、鼻、嘴俱全的獸面紋,獸面以淺浮雕方式凸出于器表,更增猙獰威猛之態(tài);卵圓形的眼部重圈刻劃出眼球眼瞼,并各以兩個相對的三角形尖突表示眼角;雙眼間以橫向橋形突起相連;鼻梁勻長,并以陰線刻劃出細挺的鼻翼和粗大的鼻孔;嘴如蜷曲的蠶形,內(nèi)中獠牙依稀可見。此外,在器形上,此三叉形器的中叉有一豎向上下貫通的孔,從同類器出土情況分析,當初使用時當有一玉器與此三叉形器相連,在中孔插以木棒或其他類似器具,并插入玉器的孔,即可將兩者聯(lián)合使用。
從出土位置分析,三叉形器往往與作用相當于發(fā)笄的成組玉錐形飾相領或迭壓,因而可推測此類器當是作為冠飾之用,又由于玉質(zhì)及紋飾方面的原因,這種飾物應是當時巫師們的專用物。推測不僅于此,其形如山是否有所指?羽冠象征鳥的飛升,但對于似此而彼的獸面,是龍?抑或為豬、為虎、為牛?它的作用是標志著一個部族,還是象征著一種崇拜,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些隱藏在精美造型與華麗紋飾下面的謎,使這件三叉形器充滿了花處霧中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