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玉冠狀飾1987年出土于余杭市安溪鎮下灣村瑤山良渚文化遺址2號墓,玉質精良,制作精細,構圖嚴謹,布局講究,線條流暢,不僅在同類器中,而且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都是極為難得的珍品,現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該器高5.8厘米、上寬7.7厘米、厚0.3厘米,青白色,具有透光性,器體扁平,上寬下窄。上端中部有一個華蓋狀的尖狀凸起,兩緣上部較為挺直,至下部則明顯凹弧內收,器體下端鋸割成扁椎,其上等距離琢制三個小圓孔。冠狀飾的正面雕刻神人獸面紋、變體鳥紋、卷云紋等飾,相對于其他玉器上的紋飾而言,此器紋飾相對簡單。
玉冠狀飾只見于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而且在每一墓中都具有惟一性,即每墓最多只有一件玉冠狀飾出土。由于此類器在出土時往往位于死者頭部一側,且常伴有原砂、木質纖維等遺留,因此推測冠狀飾應當是鑲嵌在某種木質偶像頭上的一種飾品,從這個角度來說,玉冠狀飾的功用在于與木質偶像一道起到了安撫死者的作用,使其靈魂不會因肉體的消失而流離失所;但這顯然并不是問題的全部,這種木質偶像還可能由于擁有了死者的靈魂,以及玉冠狀飾所賦予的上天入地本領,而成為后人表達祖先崇拜的對象。有趣的是,在古代埃及也有著類似的觀念,埃及人認為有一種叫作“巴”的東西,它在人生前是不存在的,而一旦死后,“巴”就成了死者的全部,它總是盤旋在尸體的周圍,睜著眼睛尋找重新進入“木乃伊”的機會。古埃人的“巴”與“木乃伊”的關系、良渚文化先人的靈魂與帶有玉冠狀飾的木質偶像的關系,這兩者真是何其相似,這種不謀而合與相映成趣,也可算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奇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