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古玉 玉器在相當長的歲月中,經受空氣中氮、氧和二氧化碳的“呵護”,以及玉器在人們的摩挲中,常年受人體汗水中的氯化鈉、微量尿素及碳酸等無機化合物的侵蝕,其外表逐年產生了蠟樣光澤的氧化膜,俗稱“包漿”。這種光澤柔和自然,溫潤光亮。同時,有一些古玉因收藏封存等原因,雖沒產生蠟一樣的包漿,但溫潤內含,似有一層皮殼籠罩。筆者認為,凡是“浮光掠影”的玉器,絕對不可能是古玉。所以,凡是在鑒定辨偽傳世古玉時,利用光線對玉器的折射,便能對玉器的新舊加以區別。這是筆者最近幾年所總結的鑒定經驗。面對一些利用老玉改制、舊玉新雕以及后琢紋飾和銘款等的玉器,筆者認為最主要的一點是看其玉器的包漿是否熟舊。其次再看玉的器型、紋飾與其玉種的顏色,是否符合其當時的時代風格。另外,再看器型是否完整、規矩,紋飾分布是否得體等。總的來說,新雕部分哪怕是作偽高手,只要加以仔細辨別,其中必有破綻。
出土古玉 玉器在墓穴或遺址中,經受百年乃至幾千年土中的金屬礦物元素的侵蝕,由玉表滲入肌理,逐步產生了沁色。這種沁色或浮于玉表,或滲入玉肌,瑕疵皺裂處尤為明顯。而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環境,其沁色有著迥然不同的色差。一般來說,燥土之斑干結,濕土之斑潤澤;干結者色常鮮明,潤澤者色終黯淡;有土斑并有瘢痕者,大都為沙土坑,無土斑而有瘢痕者,大都是水坑。也就是“近水則濕,遠水則燥”之說。
器在土中常年受地下金屬元素的侵蝕,會產生不同色彩的沁色,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黑沁。是玉器在墓穴中受土中所含鉛或鐵等金屬元素的長期侵蝕逐年產生的一種沁色,俗稱“黑漆古”。
血沁。玉于墓穴中受尸血浸侵,逐年產生暗紅色,名為“棗皮紅”。但從眾多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中,帶紅色血沁的很少,即便尸體手中所握,七竅所塞之玉也尚未見帶有血沁的玉,只是從宋以前的大型墓穴或遺址的土層中,偶然發掘色赤如血的玉。有一些白玉局部滲染紅色,尚留有部分白玉的本色,紅白分明、鮮艷奪目,俗稱“糯米豆沙”。這種白玉的沁色,在漢代、魏晉、南北朝及北宋的墓穴和遺址中發現得為多。這種沁色是古玉中最為難得的珍品,廣受收藏界人士的鐘愛。
土沁。玉在土中受干燥黃土的浸侵,色如甘栗,有的還粘有黃色的土斑,久洗不脫。這種沁色在出土的漢代和元代玉器上出現得較多。
水沁。所謂水沁是玉器上的一種白色沁。這種沁色主要發掘于江西、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出土的古代玉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