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琮王由軟玉制成,呈黃白色帶紫紅色瑕斑,上面琢刻有精細獨特的紋飾,對稱工整,匠心獨具。玉琮四面豎槽內上下布列神人獸面圖案,尚屬首次發現,該圖案細如毫發,肉眼極難辨識,被確認為良渚人的“神徽”;而橫槽下方則雕有獸面紋,兩側又各線刻一形體夸張的“神鳥”圖案。這種神人、獸面和鳥紋的組合紋飾,在同類玉琮中具有代表性。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深沉嚴謹,對稱均衡,以淺浮雕裝飾手法見長,尤其線刻技藝,后世幾乎望尖莫及。這件琮王從同期出土的器物判斷,時間應是良渚文化中期,迄今約五千年。
《周禮》有“黃琮禮地”、“璧琮以殮尸”的記載,由此推斷玉琮在當時應該是一種禮器,或許就是祭禮巫師溝通天地的重要法器。該琮王出土時,平整地置于墓主頭骨左上側,可見它對于墓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