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他又是一段《漢書·食貨志》:“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玉器其實是一種禮器,在從前它是一種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在人類早期打制石器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彩石”。當時人們相信萬物有靈,于是就認為這種美石就是山川之精華,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它常常被用來當作氏族的圖騰物。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種石頭具有通靈性的特征,所以它就成了氏族首領們常常佩帶的標志,同時人們還用它作祭祀祖先、祭神的禮儀用品。《周禮》上對這種用于禮器的玉器記載得很詳細,玉禮器六種,這六種玉禮器在禮樂活動中是權力和等級的標志。說幾個簡單的例子:
玉雕神像,它是原始社會氏族圖騰的崇拜物,它是被神化的祖先、氏族英雄或首領以及動物。紅山文化當中有豬龍、鵠、燕;良渚文化當中有透雕人首牌飾,龍山文化當中有神人面玉人佩。
人們都知道的璧:它起源很早,最初它的形狀是圓形扁平體、中間挖空。圓形璧面人們叫它為“肉”,中心的那個洞人們就叫它“好”。肉大于好的就是通常人們說的璧。它的設計是按照天圓地方觀念來的,還是《周禮》上說,它是祭天用的玉禮器。它實際上還是權力的象征。璧分拱璧、系璧兩種。
拱璧這一類里面包括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用青色玉制成,以此與天空的顏色相配。“蒼璧禮天”,它是過去天子用來禮天的玉器。谷璧,它的璧面雕有飽滿的谷釘,用以表達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收的期望。蒲璧,璧面蒲后為瑞草,象征草木繁茂,欣欣向榮。
系璧,有點像我們今天說的掛件,它的形式比較的小巧,用作佩飾,掛于腰部。漢代以后,玉璧慢慢地就衰落了。春秋戰國時出現了璧和璜等組合在一起的“組佩”,成為了后來重要禮儀佩飾,一直傳到后來。
再舉一個例子圭,這東西最早出現在山東龍山文化中,也是《周禮》上說它是用來祭祀東方方位神的玉禮器,也可以用來作等級差別的標志“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持信圭、伯執躬圭”。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到了商代玉圭變成了扁長條形,方首鈍刃,通體磨光,有的還刻有精細紋或繪有朱色條帶,這種形式的圭到東周時成為典型。《說文解字》上解釋“圭”說它是:“瑞玉也,上圓下方,圭以封諸侯”。到了明清兩代人們開始根據記載中漢代圭的式樣進行仿制,清代乾隆時達到高峰。
看來張先生的確是愛玉,他說他跟玉打交道已經打了近三十年,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尼克松訪華前,在周恩來總理的建議下成立了一個關于玉的學習班,當時學習班一共有102人,張柏林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從那時起他就對玉對玉器產生了興趣,從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現在他是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玉和玉器了。應該說在這里他算是行家,做生意不僅是要賣玉,而且還要傳播“咱們中國古老的玉文化,咱們中國不是禮儀之邦嗎?玉禮器不就是她的一個標志嗎?”經營玉是要有玉一樣的品格和品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