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蔡京、李公麟等文人學士的辨偽結論正中造偽人下懷的話,那么明末文人高濂卻觸到了造偽者的痛處,他揭露了作偽者用近似古玉的玉材"如式琢成"偽器,他還指出偽造古玉者的致命弱點在于"鉤碾不可擬古"。這是有的放矢的作法,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清嘉、咸時,陳性所著《玉紀》則是傳統辨偽法的全面總結,但仍包含著不少的附會和謬誤。此后,現代科學技術逐漸傳入我國,旌陽呂美璟、武進劉心瑤各自都作了《玉紀補》,對陳性《玉紀》進行了補充和正誤,唯有東官李鳳公敢于對《玉紀》提出挑戰,撰《玉紀正誤》,以科學觀點糾正其附會、破綻和偽妄之外。民國時期劉大同《古玉辨》對作偽術又作了比較全面的揭露,是傳統古玉辨偽法的集大成之作,對我們研究清代和近代偽古玉制造術和辨偽法是大有裨益的,但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仍不能從舊說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