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器造型簡括,紋飾精美,尤其是陰刻細線花紋,既具裝飾意義,又增添了器物的精致性。玉片器薄如刀,且薄厚均勻,體現西漢時期高超的切割開料工藝。邊角的處理,棱角分明,亦似蘊含著一種線的韻律。
光澤處理是琢玉工藝中的重要環節,由于此器選用的是新疆和闐青玉中的精品,玉質細膩柔潤,富有韌性,又不含雜質,經拋光后更顯其玉質的晶瑩潤澤。此面飾從選料、設計,到雕琢工藝的步步到位,實為人翹指,可見當系斯時琢玉高手所為。
面飾為從葬用玉,亦稱“玉覆面”、“綴玉面幕”。據文獻記載,是春秋戰國時期使用的,大約從文景時期開始,至武帝時期便使用“玉衣”。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有零散的玉片,卻少見玉覆面完整器。至西漢時已被玉衣代替。文獻記載,“綴玉面幕”應為玉衣的前身,但在西漢早期墓中也有出土器。如1976年,在江蘇省徐州市子房山發現的西漢早期墓中,出土有綴玉覆面一套,器面由22塊形式各異、大小不等的玉片組成一人面五官,這些玉塊大都為舊形拼湊改制,如玉璧、璜、圓形佩等。而此次翰海秋拍推出的這件玉人面飾,從玉質、雕工、到工藝設計的完整性,十分罕見。
山玄玉即是青玉,說明上述覆面玉的主人當系公侯一類的皇親貴族,佳玉良工,揭示著墓主人生前顯赫的身份。改制前的玉璧,亦當系墓主人生前佩用。
此件覆面玉經歷了陰陽兩世千載歲月的滄桑,也記錄著中華民族2000年前的文明史。惜中部左塊有一處斷痕,然并不影響其完整性,對于研究西漢時期諸方面的歷史及琢玉工藝,有著極高的價值,是一件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