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師的性質同于弁師,政治級別也同于開師。所不同的是追師執掌玉后及嬪婦首服,隸屬于天官家宰,且有府的編制。六卿之中天官為首,卉師系掌管玉者及公侯首服,隸屬于夏宮。制定《周禮》的人們作此安排,頗令人費解。
《周禮》規定追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玉二人、徒四人”。同時亦規定:“追師掌玉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等。為九嬪及外內命婦之首服,以待祭祀賓客、喪紀。共等經,亦如之。”
“追”在古代有琢制玉石之意。《詩經•大雅•減撲》篇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這里的“追”字即為琢磨雕刻的意思。玉后女官的冠冕首飾多采用玉來制作,如衡等,是古代玉石首飾之一種,如今曰之玉管,用于緊發、柬發、系發,且垂直于發智的兩旁,成為美的裝飾。所謂“副、編、次”是三種不同發智的式樣。“副”者純粹為假髻,再配以玉石置于頭上;“編”者是以假髻覆蓋在真智之上;“次”者是以假發和真發混合編為發髻。這是根據玉后頭發的多少和發型的需要而供選擇的三種發式。追師除為玉后專門服務而外,還擔負為宮廷嬪妃及內外命婦修治首飾的任務,同時亦供給喪租用物。追師所執掌的玉石飾品也具有相當的數量和規璜,它的職能范圍也是以玉為主,而且都使用于重大的政治活動。我們從研究中國玉學的角度,理應將其視為古代的一個管玉機構。
⑤廾人
廾人也是管玉之官,隸屬于地官司徒,是當時的專職礦產部門。《周禮》規定計人的職級和編制為“中土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青四人、徒四十人。”同時《周禮》又規定計人的職能是:“人掌金、玉、錫、石之地,而為之厲禁以守之。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巡其禁令。”清楚地講明什人負責掌握和管理各種礦物產地,設立藩界禁令,并指派專人予以守護,同時,對產地進行勘察測量,繪出礦產地圖,督促開礦人員按時開采上貢。詩人還進行經常性的巡視檢查,執行玉朝政府的禁令。
金、玉、錫、石是遠古時期的主要礦產。《周禮》所講的“金”是金屬之意,在當時主要是指青銅器的原料銅和錫,黃金并不占主要地位。在這些礦產當中,玉的價值顯然要貴重得多,道理很簡單,玉的使用歷史比金屬要早得多,玉的經濟價值比金屬要高得多,玉的政治作用比其他金屬要大得多。根據文獻資料的記載,我國古代玉石礦產的發現和開采比較早也比較多,歷史上出現過一批擁有較高聲譽的礦產基地。如《尚書》中所記載的雍州玉石、揚州瑤現、泅濱浮磐、雍州的珠琳瑯干等等,已作千古流傳的佳話。古代對這些礦產的管理非常嚴格,如有誰敢于觸犯禁令,擅自觸動了封地的地皮草木,便“罪死而不赦”。如有誰一旦闖入禁區,則左足跨進斬左足,右足跨進斬右足,這種管理方式已近乎嚴酷了。
總而言之,廾人也是一個無可非議的管玉機構。
⑥職金
職金隸屬于秋官司寇,是專門配合計人加強礦產管理和開采征集的管理機構。
《周禮》曰:職金土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前八人、徒八十人。
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嫩惡與其數量,揭而單之,入其金、錫于兵器之府,入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入其要。掌受士之金罰、貨罰,入于司兵。旅于上帝,則共其金版。饗諸侯,亦如之。凡國有大故而用金石,則掌其令。
與前面介紹的幾個專職管理部門相比,職金官階屬中等,但人數和編制要算最多,達到整100之數,可見其職能之重要和工作量之大。根據《周禮》的規定,開采部門將金、玉、錫、石、丹、青渚物以賦稅的形式繳貢上來,則要有職金鑒別真偽、等級及其數量、價值,然后封存保管,貼簽標記,再根據需要送到有關加玉部門。
職金和廾人是相互配合的關系,但彼此間分玉很明確。十人的主要任務是對地質礦藏“厲禁以守之”,是一個礦產保衛和保護部門。金玉之礦屬國家所有,它的職責是禁止任意開采。職金的主要任務是征集、分類和分撥。國家和玉宮不斷地需要金玉之貨,那就要根據需要下達命令組織開采。職金的權利和義務就是在組織開采的過程中發布和掌握征收的政令,對所征收到的礦產品,根據《周禮》的要求和政令的具體條文再行登記入賬、鑒別和分類。
通常來說,這當中必須分出質地優良的、民間禁用的、宜藏至庫的等等,再分別上繳到有關職能部門。金屬銅錫之類,要分別送到制造武器及掌管金屬器物的部門,如“筑氏”、“冶氏”、“桃氏”、“島氏”、“栗氏”、“段氏”等等。玉石及丹砂、空青(藥用及畫色)則送交玉府或內府等,再由這些部門按照《周禮》的規定去派作一定的用場。凡國家遇有重大事件須用金石之類,如盟會、祭祀等,其政令一概由職金掌理。
總之,在職金所掌管的范圍之類,玉石屬主要礦產,不但數量大,而且相當重要。
以上重點介紹了《周禮》關于國家機構當中六個專管玉器和玉石的職官及其職能概況。實際上按照《周禮》的規定,周玉朝擁有的涉玉機構多達二十多個,管玉官員及玉賈管徒人等已近千人,這是一支十分龐大的隊伍。從人員的分布情況來分析:在橫向方面,所有涉玉機構及人員遍布六卿之屬(冬官有玉人,但不屬職官),也就是說遍布當時玉朝政府的所有重大部門;在縱向方面,上自宮廷權力中心的用玉政令發布,下至礦山的勘查和開采,無一不是以政府的名義直接管理和開發。這支龐大的管玉系統所操持的主要任務,都屬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都是直接為政治統治服務。這些官府在政府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
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周禮》一書本后人所撰,《周禮》中所說的這些職官是否真有其事?確實,如此龐大的機構實難一一考校。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商周時代所生產和實際使用的玉器總量是相當驚人的。如此規璜之巨的玉器產出,從原料采集到琢磨加玉,還要進行產品形制的管理,還要嚴格執行政治禮儀的禁令,這一套工作量是相當驚人的,它所涉及的管理領域是可想而知的。“三禮玉論”所說的眾多管理項目確實是生產實踐所必需,即使沒有這些機構的名稱,但這些事總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三禮玉論”中關于管玉機構的設定恐怕不是空穴來風。如若不然,古代國家對玉器的大量需求便失去了堅實的保障。
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玉朝,當時的國家政權機構畢竟還遠不如封建社會后期國家機器那樣完備和周密,但管玉機構竟如此的齊備,職能分玉竟如此的細致(至少在理論上是如此)。這恐怕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2)六器與六瑞
六器是玉制的禮器,專用于禮拜神靈。六瑞是瑞信玉器,也屬于禮器范疇,是朝廷命官的憑證。因《周禮》包含有當時的政治、思想、制度、禮儀等一整套社會政治理論和法規,是廣義的禮,所以六器和六瑞都稱為禮器。
《周禮》曰:“以工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
《周禮》亦曰:“以工作六瑞,以等邦國:玉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周制治政,其中心內容和措施是建立和依據六典:其一是治典,用來掌管天下、治理官府、統治萬民;其二是教典,藉以安定天下,教化臣民,使其善良和順從;其三是禮典,用來協和各國,統馭部屬,使臣下和百姓敦睦相處;其四是政典,藉以平服天下,各安其位,使萬民平均賦稅,公平待遇;其五是刑典,藉以制止叛亂,誅罰犯罪,督察百姓;其六是事典,用以富強天下,使臣屬和百姓建功立業,生息繁衍。而其統治術的核心,不外是神治和人治兩大部分。所謂神治,即信奉神靈,借助于神異的力量來鞏固和加強統治;所謂人治,即建立寶塔式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的統治機構,實施有效的治理。神治方面的最高統治代表即為天地四方之神,此以六器代表之;人治方面的最高統治集團即為以天子為代表的公、侯、伯、子、男上層權貴,此以六瑞標志之。六典的政令舉措和六器六瑞的理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謂“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即承認天地人鬼均為建立國家政權之要素。周玉朝所有的政治理論和重大的政治活動都離不開關于六器六瑞的理論以及對它們的實際運用,所以,將六器六瑞的理論視為周代統治理論的綱領,應是不為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