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在近期舉行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對興隆洼文化中出土的玉器進行了鑒定,其中綠色玉的原料是遼寧岫巖玉。
中國雕琢玉器的歷史非常久遠。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發現大量紅山文化玉器,在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和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又發現了早于紅山文化的遺存,已經有了大量大型定居的村落,被命名為興隆洼文化。這兩個遺址中陸續出土了大量興隆洼文化玉器,這些玉器出自居室墓葬內,常見的器型有玉(耳環)、長條形玉墜。專家們分析,當時的人已經成功地把玉材從石材中分辨出來,掌握了拋光成型、鉆孔等技術。
2001年至200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又對敖漢旗興隆洼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座居室墓中出土了兩對玉,其中一件來自填土內,另一件嵌入墓主人右眼眶內。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說,興隆洼文化中發現的玉器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也由此將我國琢磨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中出土的玉也是世界范圍內最古老的玉耳飾。
此次大會同時認為,從興隆洼文化雕琢玉器的工藝和用玉理念看,都已經相當成熟。包括岫巖在內的西遼河流域將成為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