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談到“玉”,便會想起那遙遠的“和氏璧”和“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中國的古代帝王傳國有玉璽,加官用玉帶。《詩經·秦風》有“何以贈之?瓊塊玉佩”之語。人們常用“美玉無暇”、“冰清玉潔”來比喻心靈的純潔、情操的高尚。古人還認為玉具有神奇的功效,可當藥治病,《本草匯言》記載:“白玉潤心肺,助聲音,止煩渴,定神喘,安神明,滋養五臟六腑,清純之氣之藥也。”根據現代科學技術對玉進行反復測試,發現玉中含有抗癌的硒以及金、銀、鈷、鎳、銅、鋅等微量元素,對人體長期微量輻射,可進行有益的補充和平衡。因此長時間佩帶玉器,可以防病、治病和健身。
一聊起“玉”,以雕刻翡翠為人生追求的施先生就打開了話閘子。他津津樂道,滔滔不絕。他告訴我:“玉是世界上最堅韌的一種東西。”他以為我不相信,便舉例道:1953年,一次大地震,震撼了美國的南加利福尼亞。桑塔巴巴拉有一個小工藝品商店遭到波及,一片混亂。主人收藏的中國花瓶和其他工藝品都掉到地上,包括各種芙蓉石類、水晶、珊瑚、綠柱石和美玉。業主最擔心的是最值錢的玉制品。但當他收拾整理時,竟意外地發現玉器一件也沒有損壞,高興得手舞足蹈,而別的工藝品多少都有些損傷。最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價值連城的玉器藝術珍品都是放在最上層的架子上的。由此可見,玉是相當堅韌的。
他說:玉石的堅韌性質,史前人類都知道。史前的歐洲人就利用玉來制造斧頭、刮刀和兵器等。埃及人早在公元前4000到5000年間,就已使用玉制作的工具。中國古人更是廣泛地用玉作拓荒的工具,有文字記載的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因金屬工具的出現,便開始產生具有美學意義和象征性的玉石雕刻,成為裝飾品,繼而又作為傳家寶和陪葬物。
施稟謀先生從少年時代起,便與工藝美術結下了不解之緣。1973年,他由石獅龍湖鄉移居香港,從玉匠學徒做起,經過刻苦鉆研,慢慢地便成為珠寶行業的專家和玉器雕刻的藝術家。后來,他自己創辦了“珍寶玉器寶石公司”。他感嘆道:福建外貿出口的少量珠寶和翡翠半成品,多是從民間收購的,寥若晨星。而故鄉的珠寶首飾加工業又歷來基礎薄弱,都是手工操作,工藝水平落后,因此他回內地開辦了家天然寶石玉器制品廠,特地為福建故鄉培訓一批玉器雕刻能手。
施先生隨手拿起桌上幾塊閃爍異彩的玉石說:玉分軟玉和硬玉。硬玉的色彩是軟玉所沒有的,它明亮、半透明,像祖母綠的綠色,中國人把她比作翠鳥的羽毛,因此叫做翡翠。這種硬玉是在18世紀中葉由中國人首先發現的。古老的中國玉器都是軟玉。而硬玉這種東西,世界上僅緬甸北部才有少量的存在。施先生曾經到過產地莫谷城,將好不容易購買到的玉塊用厚帆布包裹,麻繩捆綁,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運到仰光,再轉送到香港。
施先生注重傳統表現手法,又刻意求新。我們交談時,有幾位來自東南亞的華僑進來,他們不惜重金購買他近年雕刻創作的筆洗、古龍如意等書法用具和仿古茶具。他們都稱贊這些翡翠制品漂亮,精巧新穎,準備帶回僑居地去,與古董擺在一起賞玩。
離開香港之前,我又一次去拜訪施先生,得知他已到深圳。他與福建沙灣中旅社合資創辦了“錦龍寶石玉器制品廠”,從閩南招收不少青年人,正在深圳進行從事翡翠寶石加工的培訓。
又是水仙飄香的芬芳季節,我在榕城華僑大廈看到一些華僑阿婆、臺灣小姐和外國貴婦人擠在寶石櫥窗前,一位年輕人根據顧客年齡、性別的不同,接二連三地從貨柜或保險箱里取出各式翡翠制品向顧客介紹,讓顧客挑選,直到顧客滿意為止。我一瞧,這些玉器的精致盒子都貼有“深圳錦龍寶石玉器制品廠”的標記。經打聽,原來這位介紹翡翠制品的年輕人,竟是受聘于這家合資企業的管理人員。他是專程從深圳來福建了解該廠翡翠制品的銷售情況的。這位先生興奮地告訴我:前不久,幾位美國猶太珠寶商到廠里購買了大批的翡翠首飾裝飾品,銷往世界各地。于是,我仿佛看到那經閩南人靈巧雕刻出的一塊塊美玉走向了世界,在濃妝束腰的巴黎女郎的頸脖,在倜儻不羈的美國西部牛仔的胸前,在穿著沙籠筒裙的泰國少女的發髻,在肩披蟬翼般薄紗的阿拉伯貴婦的耳垂閃耀著迷人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