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陽玉雕歷史:始于六千年前新石器石代
南陽獨山玉的生產歷史悠久。從南陽市黃山、新野鳳凰山、鎮平及社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獨玉鏟、獨玉璜等說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勤勞智慧的古人就開始利用和雕琢獨玉了,玉文化開始萌芽并初步繁榮起來。到了漢代,南陽玉已被大量開采并雕琢,盛況可觀,有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區,一街兩行,作坊林立,琢玉之聲,不絕于耳。至少在西漢時,南陽玉雕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現在獨山腳下的沙崗店,還留有漢代“玉街寺”的遺址。唐宋以后,南陽玉雕逐步由原來單純作為貢品供達官貴人觀賞享用,發展成為既有裝飾品,又有生活使用器皿。明清時期南陽玉雕品種已十分豐富。清代以后,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獨山玉的開發利用倍受重視,在礦床研究、礦山開采、雕琢加工、市場銷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久負盛名的南陽玉雕業吸引了大量的業內外人士,從而使獨山玉為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賞和接受。
南陽玉雕花色品種繁多,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等30多種色彩類型,色澤鮮艷,硬度高,光澤好,質地細膩,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德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玉雕產品的品種,可分為人物、花鳥、走獸等4大類,人物造型多取材神話傳說,古代戲曲故事,花鳥有百鳥朝鳳、喜鵲鬧梅、鳳凰牡丹、長尾鳥屏等23種。走獸有獅、象、虎、牛、套馬等到16種;亭熏有玉瓶、玉環、轉爐、亭爐、玉鼎等,共120余種。雕刻按技法不同分花活、素活兩類,花活如花熏、轉爐、飛禽、走獸、仕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復雜,寓意深刻;素活如戒指、手鐲、耳環等。現代藝人除繼承傳統雕刻外,融匯國畫的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風格,經歷代玉雕藝人的潛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顯貴”的特點。
二、南陽玉雕藝術:從“瀆山大玉海”到“九龍晷”
經過玉雕藝人和科技工作者挖掘、整理傳統技藝,吸取外地經驗,南陽玉雕的工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以技巧的靈活及色澤顯貴著稱于世。南陽拓寶玉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高級工藝美術師吳元全介紹說,由于獨玉色彩豐富,濃淡兼備,一塊石料上面往往各色雜陳。這就要求雕刻者要全盤考慮,既要有精彩的布局構思,又要巧用各種顏色,使得整個作品妙趣天成,讓欣賞者禁不住拍案叫絕。南陽玉雕制作的《臥龍出山》,利用獨玉色彩豐富、鮮素一體的特點,嚴謹布局,巧用俏色,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它重3.8噸,長2.5米,高1.6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巨型玉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用精選的獨山玉制作的五環爐、花薰,吸收了古代青銅器和其它工藝品的特色,創造了多層轉球花薰黃,造型古樸端莊,技藝巧奪天工,在法國舉辦的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贏得了廣泛的好評。南陽人在玉雕加工上,選用原料非常豐富,除獨玉外還有來自遼寧岫玉、緬甸翠玉、阿富汗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羅斯白玉以及珊瑚、瑪瑙、芙蓉石、水晶石、紫晶石、紅藍寶石等150多個玉種。
的確,歷經千年興盛而不衰的玉雕產業,形成了濃郁的、博大精深的南陽玉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代代相傳、層出不窮、技藝高超的南陽玉雕藝人。南陽的玉雕藝術大師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引進、吸收、創新藝術設計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美玉資源相結合,才使得南陽玉雕這一藝術瑰寶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驚世之作也不斷問世。截至目前,南陽玉雕藝術大師們設計雕刻的“臥龍出山”、“九龍轉動花薰”、“鹿鶴同春”、“萬里長城”、“九龍晷”等40余件精品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多件產品被作為稀世珍寶由故宮博物院、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九龍晷》禮品長199cm、寬110cm、高80cm、重500kg,該禮品設計風格新穎獨特,巧妙構思,匠心獨運,把南陽獨山玉特有的各種色彩巧妙利用,采用浮雕、透雕、鏤空、線刻等多種雕刻手法,使這件產品線條流暢,形神具備,氣勢雄偉。九條盤龍環繞日晷,表明九州華夏兒女緊密團結,和睦相處,同時表達了九九歸一之意。整幅作品寓意民族團結、國家昌盛、祖國統一,表達了河南九千萬人民喜迎澳門回歸之深情。
被譽為“國之瑰寶”、重3500公斤的玉器“瀆山大玉海”,是元代忽必烈犒賞三軍時盛酒的器物,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為中國劃時代的藝術珍品,也是世界寶玉石發展史上罕見的杰作。但問世700多年來,其玉料一直眾說紛紜,未能認定。最近,由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亞洲珠寶聯合會等單位主辦的中華寶玉石文化高層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在論壇上,經過20余名國內知名玉器考古、收藏專家仔細觀察、研究,并與南陽的獨山玉礦樣品反復對比、鑒定,認定制作于元代、現陳列于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瀆山大玉海”玉料為南陽獨山玉。至此,一樁“千古懸案”一錘定音。
三、南陽玉雕產業 :“玉雕之鄉”名不虛傳
南陽玉雕走遍天下。這是對聞名世界的南陽玉雕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前,南陽的玉雕就已經初步進入了規模化發展的階段,鎮平縣的玉雕銷售總額在1974年時就達到了1490萬元,成為全省外貿第一個超千萬元的縣。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南陽玉雕業如雨后春筍,蓬蓬勃勃地發展壯大起來。上百人、幾十人甚至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大大小小加工企業迅猛發展,短短10年間就增加到1.1萬多家。時下,無論在天南還是海北,在異國還是他鄉,只要有玉的地方,都與南陽有關。南陽玉雕人已遍布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及許多城鎮,在那里加工、生產及營銷產品。
鎮平如今已是全國最大的玉雕生產加工集散地,除了南陽玉之外,其原材料來自全國各地和緬甸、阿富汗等12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20多萬人,加工企業達4000多家,形成了20多個各具特色、規模不等的塊狀加工銷售帶,年產值達10億元。鎮平縣城的玉雕大世界,石佛寺鎮的玉雕灣市嘗翠玉瑪瑙精品市嘗榆樹莊玉鐲市嘗賀莊擺件市場等專業玉雕市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據了解,全國做玉器生意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南陽市鎮平人。提到鎮平縣,就不得不提一個素有“玉雕之鄉”美稱的小鎮,那就是石佛寺鎮。“村村都有機器響,家家一片琢玉聲”是該鎮的真實寫照。1992年建成的亞洲最大的珠寶玉器專業市場,總投資650萬元,占地32畝,建筑面積24000平方米,容納商戶800余家,每天接待數千客商,年銷售額達2.4億多元。近年來,該鎮已擁有玉雕專業村16個,專業市場4個,從業人員2萬多人,各類玉雕加工企業(戶)4000多家,年產銷各類玉器產品1300多萬件,產值5.6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玉雕加工銷售集散地。
如今,在鎮平縣,玉雕已成為該縣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85%的鄉鎮都有玉雕加工業,專業村近百個,石佛寺、晁陂等8個鄉鎮村村可聞雕琢聲。國有、集體、個體、中外合資等各種形式的玉雕加工企業有1.1萬多家,從業人員11.7萬人。在國內,憑著南陽玉雕產品的名聲和質量,10多萬南陽玉雕的經營者,將5000家銷售門店開遍了全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許多旅游景點都有南陽玉雕出售,使玉雕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國內市場,年銷售產值達10億多元。
四、南陽玉雕節:特色文化促進特色產業
市場拉動產業,為使玉雕業形成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體系,南陽先后在南陽市區開辟了臥龍路玉器一條街,在鎮平縣城建起了玉雕大世界,在石佛寺鎮建成了賀莊擺件市嘗榆樹莊玉鐲市嘗石佛寺翠玉瑪瑙精品市嘗玉雕灣市場等4大玉雕專業市常此外,南陽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抓住機遇,把集產、加、銷一體化的玉雕產業作為全市的特色經濟、支柱產業,著力打造,十多年來,通過一年一度的國際玉雕節,加強了與國內外玉雕業界的聯系與溝通,加快了玉雕產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玉雕節,南陽人把觸角伸到了海外。把眼光瞄向了國外大市常依靠南陽玉雕產品的一流質量,利用口岸轉口、自營出口和在國外設立銷售窗口等多種形式,南陽把成批成批的玉雕產品銷往美、日、德、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成交額達8億多元,南陽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雕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
通過玉雕節,南陽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產業,通過嫁接融合,提升特色經濟的內涵。南陽創建了全國第一家“玉文化”博物館,召開了全國“玉文化”研討會,申報了“獨山玉”原產地保護標記,組織了全省玉雕精品展評會……
通過玉雕節,南陽市有效地把“玉文化”融會到玉產業當中,提升了玉雕產業層次,將文化品牌轉化為了現實生產力,從而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相信2004年的玉雕節,將會進一步強化南陽玉雕的品牌優勢,實現普及與提高的互相促進,進而帶動招商引資與經貿活動的開展,加快南陽經濟、文化、城市建設事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