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代,為了切割玉料,是用皮革條蘸“解玉砂”在玉石表面上來回扯動,利用“解玉砂”將玉石磨出溝槽,持續不斷研磨使溝槽不斷加深加長,直至將玉石材料一分為二。其后才發明了用于“鋸割”的砣具,通常是圓形薄口,叫鍘砣。不斷旋轉的鍘砣帶動磨料,直至將玉材磨斷。現在廣泛使用的金剛砂鍘砣,也是在金屬砣片上鍍有一層金剛砂,借助于金剛砂對玉石材料的不斷磨削,才將玉石材料一分為二的。所以,玉器工藝中所謂的“鋸割”作業,實際上是“磨玉”。“磨玉”的快慢與砣子轉動的快慢有關,也與“解玉砂”的粗細有關。制作玉器的各種加工作業,出坯、掏膛、打孔、做細、勾花紋、拋光,都是利用不同形狀的砣子來控制磨料與玉器的接觸研磨方式,并改變“解玉砂”的粒度來進行的。所以,從工藝原理上講,“磨”是玉器工藝的基本方式。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用砣子搭砂子的方式是制作玉器惟一方法。最早的砣具是石制的,故稱“砣”,后來有木制、皮革制、銅制、鐵制的,也仍稱為“砣”?,F代玉器廣泛使用的鍍金剛砂工具,是把金剛砂鍍在金屬砣子的工作面上,也仍是砣子,只不過磨玉時不用搭砂子了。
由于砣具的形狀能決定“解玉砂”和玉石材料的接觸方式,所以需要不同形狀的砣子。用于切割原石玉料的叫鍘砣,圓形片狀,有大小之分。用于工藝制作的,叫鏨砣,也是圓形片狀,直徑小于120毫米,中心安有圓軸。勾砣的種類最多,不僅有大小之分,而且形狀有許多種,用于勾線、起線,也用于“頂”、“掖”。軋砣多為圓柱、圓錐狀、圓臺形,用于軋平表面,其中,有的工作面是90度角的叫“大齊口”;小于90度的叫“快口”。另外,還有許多專用的砣子,如用于鏇碗的,叫“碗砣”;用于制作敞口器皿的內膛的專用工具,叫“膛砣”;用于拋光的還有用皮革制成的“皮砣”,或用葫蘆的外殼,叫“葫蘆瓢”。
由于砣子不具磨削功能,所以砣子選用什么材質,對玉器制作的工效不會產生影響。改用金屬砣具,有便于制作、口比較薄、耐用等優點,但只要砣子的轉速不提高,玉器制作工效也不會提高。
明清玉器鑒賞家、收藏家談到古玉辨偽時都非常強調“刀工”,并說漢代以前制作玉器都是用“刀”刻出的,而刻玉的刀就是“削玉如泥”的“昆吾刀”。但這僅僅是一種想當然的解釋,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也仍沒有發明出“削玉如泥”的刀具,讓我們可以像做木雕一樣地做玉器。至于“刀法”一詞,可以理解為美術評論上的習慣用法。正如石雕藝術一樣,是用鏨子一點一點鑿鏨出來的,不是也有人講什么刀法流暢之類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