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蟬就其用途,大體可分為三種:一種為佩蟬,顧名思義,是專門佩帶在人身上以作裝飾和避邪而用;另一種為冠蟬,是作為飾物綴于帽子上的;還有一種用途較為獨特,被稱之為含蟬,這是一種專門放置于死者口中的隨葬品。在我國漢代,玉器中出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新品類,即成套的喪葬玉,在此之前,雖已有用于喪葬的玉器,但成系列出現(xiàn)還是在漢代。漢代人講究厚葬,他們認為用玉隨葬可以達到使尸體不朽的目的,因此人死后要用玉做成所謂的“九竅器”來遮蓋填塞身體的孔竅。其中放置于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在最后脫殼成為成蟲之前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脫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十分推崇。還有一種說法,即認為蟬在秋涼之時從樹上鉆入土中,等來年春暖再從土中鉆出爬上樹,能夠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因此死者口含玉蟬便可祈望轉(zhuǎn)世再生。其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誤解,鉆入土中的只是細小的蟬的幼蟲,蟬的幼蟲在土中要蟄伏很長一段時間,短則兩三年,長的甚至可達十七年之久,難怪人們不知道土中的蟬是怎么鉆進去的了。
佩蟬、冠蟬和含蟬的區(qū)別在于:佩蟬在頭部有對鉆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帶;冠蟬則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至于含蟬就不需要穿什么洞眼了,三者是不難區(qū)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