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玉璧的裝飾紋飾豐富繁雜,前期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云紋等,后期谷紋、蒲紋和龍鳳紋、獸紋等占據了主導地位,還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同紋飾帶狀布局的組合紋飾。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相結合。粗陰線碾壓成隱起效果,視之同淺浮雕一樣;細陰線能刻成像毛發一樣細勁而流暢的線條,后人稱之為“發絲雕”,被譽為戰國玉雕的絕技。戰國玉雕刀工鋒利挺拔,轉角尖銳;動物身形扭曲,面目猙獰;谷紋、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細。
漢代時,玉璧在整體風格上沿襲了戰國的風尚而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為主,但璧的形體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年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徑達54厘米,堪稱中國之最。
漢代玉璧與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明顯不同,邊沿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漢代大為流行。璧上紋飾仍以谷紋、蒲紋、龍鳳紋為主,但和戰國相比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谷紋、蒲紋的顆粒大而稀疏,二是組合紋飾更為流行,兩組或三組紋帶裝飾的玉璧相當普遍。飾以吉祥內容的文字,也是漢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從總的水平看,漢代玉璧不及戰國的精細。東漢時玉璧數量漸少,璧形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東漢以后玉璧少見,零星所見以素面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