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系軟玉雕琢而成,從外觀看呈外方內(nèi)圓、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細密的陰紋線刻技藝達到了后世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在既沒有青銅、又沒有鋼鐵的良渚時期,對硬度超過一般巖石和各種金屬的玉料,是怎樣進行加工,使之成為紋飾精美繁細的玉琮呢,至今還困擾著研究良渚古玉的學者。不僅如此,良渚玉琮還以體大自居,更顯它獨特的魅力。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間立槽,槽兩邊基本等距,誤差在1毫米左右,每節(jié)上下間距也幾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獸面紋的構圖也基本相同。每個面的轉角上有半個獸面,與其相鄰側面轉角上的半個獸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這樣的組合使原本呆板的獸面更顯生動且具變化。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高7.2厘米,上端寬8.5厘米,下端寬8.3厘米;呈乳白色,柱體筒形,外方內(nèi)圓,內(nèi)為圓孔對鉆,采用透閃石軟玉雕琢而成。四面由1.5厘米寬的直槽分為左右兩塊,由0.3厘米的橫槽分為上下兩節(jié);以四角為中線,上下兩節(jié)各飾造型不同的面紋,且相鄰兩個側面的半面紋構成一個完整的面紋;上下面紋由圓眼闊嘴構成,下節(jié)面紋由寬鼻、寬嘴、圓眼構成,在眼瞼、嘴、鼻的四周飾以由勻稱細密的云紋、弧線、橫豎短條直線組成的云帶。面紋刻畫精細得令人驚嘆,最細的僅為0.7絲米,內(nèi)眼圈直徑只有2毫米,紋寬一般為0.2-0.9毫米。只有借助放大鏡才能清晰可辨,足以反映良渚時期精湛的琢玉水平。
良渚玉琮的用途學術界也眾說紛紜,有“男性祖先說”、“地母女陰說”、“圖騰柱說”、“禮地說”等,但一般認為玉琮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zhàn)國《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鄭玄注“璧圓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時期的玉琮是否與祭地有關尚在探討中,看法也不一致。
良渚時期的玉器有很多的謎,尚待后人學者去破譯。精美的良渚玉琮則反映了祖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必將會激發(fā)人們進一步去研究、探討,破譯良渚時期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