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中國深奧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有關玉的趣聞逸事,更是豐富多彩、光怪陸離,讓人目不暇接。
從“玉”字的漢字有約500個,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描述,許多都加了個“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體……即便是為正義作出犧牲,也以“玉碎”來形容。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最早的資料見于距今1.2萬年的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它是一件蛇紋石質地的石器。之后有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的項間掛飾小玉璜,約6000年前的上海崧澤遺址下層馬家浜文化的耳飾、玉環等。這些玉器因當時生產材料稀少,一度被作為工具使用。后來隨著磨制技術的發明,人們終于規律性地發現了石材中還有一批經磨制后顯露出特別細潔、美艷的材料。雖然人們尚不知其為玉,但已被有意選出,專門用于人體的裝飾。
初玩玉的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口若懸河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制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范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后成為隱隱凸起的范線。用手摸、手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鑒定玉的真假,可從3個觀察:
一、由于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中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色。
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新玉和舊玉的鑒定不同。新玉的鑒定側重于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鑒定相對復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制作年代及其歷史價值。
對玉器歷史價值的考證,是以明確的時代為基礎。要熟悉各時代玉器的常見造型、特色工藝、流行色質。可以經常參閱有關玉器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玉器的斷代水平產生一種理性的提高。而盡可能地多接觸實物,可以校正對書中的圖片與實物之間的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