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翡翠的傳說
翡翠的名稱源于翡翠鳥,雄鳥羽毛紅艷,叫翡鳥;雌鳥的羽毛鮮綠,叫翠鳥。翡翠的顏色極象這兩種鳥的羽毛,因而得名。翡翠屬硬玉,化學成份 主要為鈉鋁硅酸鹽。
翡翠是玉石家族中的一員,特別好的翡翠其價值可以與鉆石媲美。翡翠的綠色,有的象茸茸的春草,有的象柔嫩的蔥心;有的綠艷而鮮,均勻如染;有的綠色深艷,似祖母綠寶石,是制作名貴玉 器、玉飾的上佳原材料。據史料記載,慈禧陵墓中曾有翡翠西瓜兩個,西瓜皮是綠色的“翠”,瓜瓤是 紅色的“翡”,其中還有幾粒黑色的瓜子。西瓜是巧妙地利用一整塊翡翠的天然色彩雕琢而成,當時價 值5OO萬兩白銀。可惜此瓜被軍閥孫殿英盜走,后賣給了費城博物館,可見其珍貴。
二、玉石之路
從漢代開始,騰沖便成為我國與緬甸進行貿易 交往的重鎮。當時,從四川成都出發,經騰沖入緬甸密支那可直抵中西亞,形成了一條絲綢之路。這 條西南絲綢之路比北方絲綢之路還早2OO~4OO 年。當時,沿著這條路,馬幫、象隊絡繹不絕,販運大量的玉石毛料。密支那—騰沖—永昌,密支那—八莫—盈江—騰沖是兩條主要通道。從明代至抗日戰爭后期的近5OO年問緬甸開采的玉石料幾乎全 部是從這兩條道運入騰沖。騰沖商號林立,從事玉 石進口的業務,嚴然是一批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而這條絲綢之路,在這段時期還不如說它是“玉石之路”更為恰當。
三、翡翠傳入中國
翡翠從漢代就傳入了中國。據史籍記載,早在 東漢永元9年(公元97年),云南永昌(今保山)徼外蠻及撣國王雍“調譴重澤奉國珍寶”,這是緬甸 玉石首次進入中國。撣國即今緬甸東北盂拱、孟密一帶,當時玉石是作為貢品,還不是作為一般的商 品進行交易。
這些珍奇的“綠色石頭”,使中國那些王公貴族 視為異寶,競相佩戴裝飾,成為時尚,甚至以玉佩 區分官階。直到明代中葉,中國皇帝派太監駐永 昌、騰沖專門采購珠寶玉器。明末熹宗天啟《滇 志》載:“官給本錢,由民收寶石人于宮”。官私合 作,使當時大量緬甸玉石進入中國。
在清代,從緬甸進入騰沖的商品以玉石珠寶為 主,棉花次之,大量玉石匯集騰沖后,一部分就地 打磨加工,一部分向東經大理運達昆明加工,再遠 銷內地和沿海。到抗日戰爭前夕,騰沖被日軍占領之前,這里盛極一時,城內的小月城是玉石珠寶商人聚集之 處,有上百家店鋪,各色玉石、翡翠雕件琳瑯滿 目,被稱為“百寶街”。當時騰沖城門外的拴馬場 上,過往行商騾馬留下的糞便每大有二、三尺深, 可見當時騰沖已成為滇西南的大都會,并有“小上海”之稱。
四、中國人到緬甸采玉
由于玉器珠寶價值昂貴,刺激了緬甸玉石的開發,滇西南的老百姓蜂擁而至,紛紛前往緬甸采 玉。從明、清年間到解放初期,滇西南大多數年份每年有數萬人上山。為此,美國人布爾賽在《東南 亞的中國人》一書中這樣寫道:“中國大批開采玉石和寶石的技術工人到緬甸,使緬甸的玉石和寶石產 量大增,緬甸古都阿摩羅補羅的中國古廟的石碑 上,還刻有五千個中國玉石商人和采玉工人的名 字”。由此可見一斑。
五、綺羅玉和段家玉
玉石料產區地處緬西北,山陵林密,礦藏分散。能否挖到玉石,特別是大塊好料,一靠經驗,二靠運氣,偶然性很大。有的人做夢也想挖到好料發大財,卻偏偏弄得一無所獲,兩手空空;有的 “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意間得到珍寶,改變了一生的命運。由此,引出了許許多多令人咋舌驚嘆、大悲大喜的故事。
保山縣施甸余某,14歲就被他爺爺帶到緬甸西 北玉石場去挖玉石,18年來,老板共分給他19塊 玉石毛料做工錢,他決心結束這種非人生活,便將毛料運到騰沖去解剖,誰知解開頭一塊看,大失所望,石中根本沒見到玉;接著連解17塊,全都不值錢,他渾身一軟,癱倒在地。解玉師傅見他可 憐,買下他最后的一塊,給了他一些路費和零用 錢。但最后一塊玉解開后,竟是上等翠玉,那個解 玉師傅頓成巨富,而余某只好一步一嘆地返回玉石 場,重操舊業去了。
更為離奇的是騰沖人官某,他從2O歲挖到7O歲,連一塊真正的玉石也未挖到過。一天,他坐在山頭遙望家鄉,不禁悲傷起來,大哭了一場,在下山前他撒了一泡尿,突然發現被尿液沖刷出一塊帶 綠色的石頭,他仔細一看,竟是整塊的“淡水綠”大玉石。古稀之年,發了大財,衣錦還鄉,這可說是 一大奇事。
六、玉石交易
做玉石生意,興衰沉浮,大起大落。有時一夜 暴富,轉眼傾家蕩產,極不穩定。玉石的毛料叫璞 玉,一眼看去,都是些大小不一的石頭,仔細觀 察,有的可找出一點露在外面的綠色。有時看好一 塊,花大價錢買了下來,剖開一看,僅在表面有點 綠;有時花錢很少,買了一塊不起眼的,剖開一 看,卻是上等好料。騰沖流傳至今的“綺羅玉”、“段 家玉”的故事,就富于十足的傳奇色彩。
清嘉慶年間,綺羅鄉玉商尹文達,其祖上從玉 石場馱回一塊毛料,通身深黑,其貌不揚,許多行 家看后都認為是塊最差的料,祖上便將它當塊石頭 鑲在馬廄里,天長日久,這“石頭”被馬蹄蹬踏掉部 分外皮。一天,尹出行來牽馬時,恰好從瓦縫中射 進的陽光照在石料上,反射出幾點美麗的綠光。于 是,他便將石塊抱去解磨,才發現這是一塊上等的 翡翠料。他用此料,制作了一只宮燈,于賽會之夜 掛在水映寺中,整個寺院都被宮燈映綠了,觀者無 不稱奇,轟動一時。尹攜燈到昆明獻給云南巡撫, 巡撫給了他一個“土千總”的官職。后來他又把做燈 剩下來的碎片,加工成上百副耳片,帶在耳上,能 把耳根映綠,這就是被稱之為“崎羅玉”的翡翠。
民國年間,綺羅鄉段家巷有個玉商段盛才,從 玉石場買回一塊3OO多斤的大玉石毛料,其外表是 白元砂,許多行家看后都直搖頭,沒有人肯出價。 他泄了氣,便把這塊石料隨意丟在院子門口,來客 在那兒拴馬,時間長了,被馬蹄蹬掉一塊皮,顯出 晶瑩的小綠點,引起了段盛才的注意,于是拿去解 磨,競是水色出眾的上等翠玉,做成手鐲,仔細看 去,就象在清澈透明的水中,綠色的小草在隨波輕 輕飄動,從此“段家玉”名揚中外。
翡翠玉石的外皮,一般呈上黃色、紅褐色、以 至黑色,并有風化殘存形成的顏色和不同的花紋, 毛料質地怎樣,是無法直接看出的。因此,要根據、外皮的顏色、厚薄、精細、花紋的形態,推測毛料 內部翡翠的顏色和地子,這就成了一門特殊的學問。——相玉學。翡翠的質地俗稱“地子”或“水頭”。質 量最佳的地子稱“玻璃地”。 一般有“三分水”(大約 6mm),就是上上等的高翠,但這要有經驗的人才能看出,可靠性也只能有幾成把握。
七、賭石
在騰沖,談玉石毛料生意就是“賭石”。賭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玉石沒有任何切口(行語叫“開窗”)的一塊礫石,只見外皮,絲毫看不到內部; 另一種方式是在仔料上切開一個“窗口”,窗口有大有小,讓賭客通過“窗口”觀察,并推測仔料內部的質量。
進行“賭石”交易方式,全憑經驗、眼力、膽識 和運氣,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交易時,賣方亮出毛石,買方便開始研究顏色、紋理、硬度等等,然后開始侃價,周圍通常圍上一大幫看客,就象馬路上扎堆看熱鬧一樣,其中也不乏主人雇來的“托兒”。生意談成,立即付款交 貨,有時,買主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可以當場把玉石剖開,這筆買賣是盈是虧便見分曉。
一塊黃褐色的礫石,標價成千上萬,一刀切開,或許是價值連城的上等料,或許是一錢不值的鵝卵石,分秒之間。輸贏自現。誘人的財富和機遇,冒險的欲望和沖動,刺激著眾多的玩石高手趨之若騖,在寶石界掀起一股賭石狂潮,引出了一場不用彈藥的戰爭。在邊境,有文盲卻沒有寶石盲, 從黃毛小兒到耆耆長者,大家都刻苦攻讀深奧難懂的寶石學,以隨時參與應戰。
八、玉石加工
從石頭成為精美的玉器,毛料開采是第一步,還要經過運輸、買賣成交,再進行解磨。解磨加工要比開采復雜得多,工序很細,構思設計和加工藝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玉器的價值。玉石加工有句 行話:“多磨少解”,說的是毛料外邊有一層砂包著,只有經過打磨,使玉石露出頭來,才可初步判斷其價值,如果里面沒有玉,也就犯不著花很大的 功夫去解剖了。
騰沖的玉石設計加工水平很高,清嘉慶年間,騰越知州伊里布,得到一塊翡翠,有綠有紅,有黃 有白,找到一位手藝高超的工匠加工。這位工匠在加工之前,白天不是上山打鳥,就是下河撈魚,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之后,他根 據玉料不同的色澤和位置,借紅斑雕成朱紅透亮的鳥嘴,翠色多處雕成翠綠欲滴的羽毛,黃色是腳爪,黃色下邊是白色,雕成爪下系一根雪白的鏈條。經過三年雕成一只雄赳赳的鸚鵡,昂然屹立 蟬綠色的架子上,構思獨特奇巧,工藝也十分超 群,成為一時聞名佳作。
九、騰沖昔日輝煌
玉石毛料從緬甸產地開采出來,運出的第一站 便是騰沖,因而騰沖不僅是玉石主要集散地,同時 也是滇西南的玉石加工中心。據《華陽國志校志》中說:“賈人收石入關,狀如瓦礫,號曰荒石,騰越 工人磨之以紫梗,砥之以寶砂,而寶光始出。”工匠 根據玉石的形態和不同色澤進行切割,因材施藝, 雕刻成不同的玉器飾件。19世紀3O年代,英國人 美特福游騰沖時曾記敘了玉石加工的情景:“某長街 為玉石行所開,玉石晝夜琢磨不輟,余等深夜過之,猶聞蹈輪轉床聲達于百頁窗外。”可見琢磨工作之繁忙。
在歷史上,玉石加工業是騰沖主要的手工業, 該行業對騰沖這個邊陲縣城的繁榮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據《騰沖縣志》載:“寶貨行者有十四家,解 玉行有三十三家,玉肚眼匠二十七家,玉細花匠二十二家,玉片工匠三十一家,玉小貨匠三十七家。” 那時,騰沖縣城有玉石工匠超過3OOO人,形成有幾條專業化的街道。此外,“散居于城郊的綺羅、谷 家寨、馬場等鄉,尚有三、四十家,以車眼小匠為多。”騰沖玉業,可見其興盛與繁榮。 珠寶,從阿拉伯的阿里巴巴到四十大盜,從 國的卞和到東陵大盜,寶石不僅僅是一種財富與權力的象征,同時也是災難與死亡的代名詞,是釀成 眾多悲劇的導火索,種種的巧取豪奪使光彩奪目的珠寶散發出濃濃的血腥味。
如今,玉器珠寶再不是王公貴族的專利品,而是平民大眾的裝飾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飾的不斷翻新,已由佩戴金銀飾品 發展到珠寶首飾,由低檔寶玉石發展到購買中高檔 寶玉石。騰沖這一“翡翠城”經過抗日戰爭兵變之后 的蕭條,如今再度走向復興。與緬甸一江之隔的畹町、瑞麗的寶玉石貿易也迅速興起,分另“建立了珠 寶市場和珠寶城,使滇西南珠寶業再現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