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揭開千古之謎
“顯微痕跡探索技術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顯微鏡觀察玉器上的痕跡,從而找到其制作方法。”專家向記者解釋說,玉是礦物的集合體,經過切割、刮蹭、銼磨、拋磨、旋截等工藝后,可以觀察到工具攪動礦物集合體后,礦物晶體形成的各種各樣聚集形態。他們通過在實驗室還原聚集形態依次找到了制作玉器的方法,從而揭開了玉器制作之謎。
通過實驗的還原,專家驚奇地發現古人單是在玉器的切割上就有好幾種辦法:使用柔性的麻繩、棉繩等工具,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料進行加工;或使用硬性的木片、砂巖片或金屬片,單向或往復雙向直接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料進行加工。對玉器鉆空、拋光等制作的方法更是繁多。
千年玉飾制作時換用三次鉆具
三星堆出土的一塊圓形中空玉飾,制作它的中空洞至少更換了三次鉆具!
專家解釋道,通過對該玉飾中空洞正面與側面的觀察,發現其洞的底部滿布實心鉆具帶動解玉砂左右旋鉆所遺留的晶粒狀凸點、晶團狀凸團,洞口雙層旋痕滿布砂巖鉆具的痕跡。“這3種不同的痕跡,可以讓我們推斷這是至少更換了三次鉆具才完成的結果。”
據悉,通過顯微痕跡探索技術,專家還發現了古人利用植物、礦物等色彩為玉器染色的方法。